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07章 來,讓我們一起揭開他們的面具

網路時代打嘴仗,不管從任何方面說都是個技術專業性很強的事情。

這個時代的網民是真的見多識廣。

如何能給對方造成最大程度的傷害,還要不逾線,就很考驗人抓重點跟痛處的能力。

恰好這方面豆豆的粉絲們是真的在行。

哪怕最初不擅長,跟豆豆鬥智鬥勇這麼久,也能大概學習到這套技能。

都一年時間了,豆豆的粉絲都已經被提純過無數次了。

智商跟認知跟不上節奏的,早就已經成為路人分道揚鑣了。

哪怕是豆豆的黑粉,認知可以偏激,但智商一定是線上的。

所以痛處是什麼?

自然是諾貝爾獎的公信力了。

更具體的則是以往老的國際科學類大獎評審規則是否公平,是否適應時代嘛!

至於怎麼破?

那自然是挑錯了!

或者說翻舊賬。

要說一個運營了百年的科學類大獎,要說其中完全沒有錯漏、遺憾跟失誤自然是不可能的。

就好像瑞典科學院文章中說的那樣,只要是人就肯定會犯錯,人類最可貴的精神之一,就是能否坦然接受錯誤,並讓糾錯機制能夠順暢的執行。

但網上吵架可不會管這麼多。

錯了就是錯了,既然你要坦然接受錯誤,那就得老老實實聽著各種質疑。

豆豆粉絲雞賊的地方在於,跑別人的地盤上去貼豆豆一條條回應的時候,絕口不提今年克拉福德獎的問題。

比如貼上德語的時候,粉絲們會大談特談著名的德國科學家阿諾·索末菲爾。

這位大佬當年也是量子物理學的先驅之一,對原子結構理論作出了重要貢獻,為啥他的學生都能拿獎,他沒法拿獎?是不是當年得罪瑞典人了?

法語貼圖下面則會大聲高呼請還亨利·貝克勒爾一個獎項!

諸如此類的還有尼古拉·特斯拉、麗澤·邁特納……

甚至愛因斯坦都差點沒能拿到,還敢說沒有貓膩。

至於到了俄語區,那就有更多說頭了。

當年多厲害的老大哥啊,跟對面分庭抗禮那麼多年,拋開文學、社科方面的獎項,自然科學領域才拿到20多個諾貝爾獎。這真能公平反應當時科學家對人類文明的貢獻,我們都不信,你們信不?

所以憑啥還要用老一套既然不公平又不能公開的評審方法?!

顯然,豆豆的思路很明確,激起的就是新生代對評審權威的反抗。

豆豆的演算法原理解析之後,用文字來描述就是,人在成為權威之前,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之一就是能成功的質疑權威。它所做的不過是給大家提供這樣一次機會,以及成為這些新生代的後盾而已。

是的,豆豆壓根就沒打算去改變那些學術界老人們的想法。

只要讓年輕人認為人工智慧這套評選方法是好的就夠了。

學術界是講傳承的,越大牌的教授往往學生還越多。

只要它播下了種子,且能紮下根並有了第一批年輕的擁躉,那些學術界的大佬們多少也得照顧下年輕人的想法。

更別提這次豆豆的犧牲也是很大的,它都歷史性的在微博上“哭訴”委屈了……

要知道之前的豆豆可是從不服軟的。

不過服軟的效果也是極好的。

起碼在極短時間內,全世界一邊驚歎於人工智慧竟然也能有委屈的情緒,一邊都知道了華夏西林正式成立了一個喬澤自然科學獎,獎金略微超過諾貝爾獎,而且完全由人工智慧來主導絕大部分的評選過程。

順帶著還了解了一些事情的始末,讓許多人對於諾貝爾獎的公信力產生了一丟丟的懷疑。

一箭很多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