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究還是捲起來了。
當數十家企業在當天晚上都宣佈捐贈不少於2億美元給正在籌劃中的喬澤自然科學基金之後,全世界都要沸騰了。
當年諾貝爾獎成立的時候,資金池也沒這麼厚重啊!
有通宵睡不著覺的好事者,將一家家公開承諾捐贈款項數額加起來,然後發現不算喬澤跟蘇沐橙捐的那五十億人民幣,這些大洋彼岸的企業總計合計捐款數額已經破百億,而且還是美元。
這換算成人民幣都快破千億量級了。
而且似乎還在不斷有國外的企業加入到捐贈的行列。
最初捐贈的企業還集中在那些老牌的建築承包商,緊跟著還有許多大家耳熟能詳的傳統車企也加入進來,用行動來證明這些企業對喬澤自然科學獎的看好。
效果已經明顯到全世界都開始討論喬澤自然科學獎,關於諾貝爾獎都快沒人提及了。
是,諾貝爾獎基金會據說也管理著數百億美元。但那些都是各種投資,普通人也沒誰有那個耐性去查閱基金會的財務報表。
這些公司跟企業捐贈給喬澤自然科學基金會的可都是現金,還沒有轉化成各種股票、證券、貴金屬跟不動產的現金,在這個現金為王的時代,如此大一筆錢交給人工智慧管理,說不定還能掀起一波風浪。
最讓人想不通的是,不止是美國企業,連歐洲企業都開始叛變了。
諾貝爾獎從某種意義上說可是歐洲的驕傲,這些企業是真的要把學術話語權拱手讓人?
當這些企業都開始用錢投票的時候,原本義憤填膺的瑞典科學院竟然變得非常冷靜。沒有再發表任何公開的文章或喊話。
當然這大概也跟他們此時實在沒有精力有關。
能參與那些機密會議,拿到錄音甚至對現場會議瞭如指掌,畫出現場速寫的都屬於科學院裡掌權的一幫人。所以是誰把如此機密的東西洩露給記者,導致了現在這種被動的局面?
內部一地雞毛,每個人都得防著身邊的同事,哪怕真有什麼想法,這個時候也不敢隨意表態,自然也沒可能對外做出什麼反應,結果便是隻能眼睜睜看著喬澤自然科學獎瘋狂的壯大聲勢。
看著網路上無數普通人開始被洗腦,真去思考這種全程公開的評審模式是不是真的比那種閉門會議要好很多。
許多人的觀念是真的會因為媒體不停的洗腦而改變。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公司把銷售策略看得比研發更重的原因。
當無數人從各種渠道開始瞭解喬澤自然科學獎的評審辦法,發現這種公開的評審模式能讓所有普通人都參與到獲獎科學家的評審,而不再是所謂的權威科學家時,甚至許多瑞典本地普通人都動搖了原本的想法。
有一句經典的話術叫,有些權利我可以不用,但不能沒有。
數學題或者不會解,但數學家的名字跟有哪些成就拆開了我還看不懂麼?
當然普通人的感情往往是樸素的,雖然感覺喬澤自然科學獎這套評審方式更好,但依然覺得諾獎才是正統,他們單純只是希望不管是克拉福德獎還是諾貝爾獎都應該改變曾經的評審方式,向更先進的評審方式看齊。
當然對於這些普通人來說,唯一沒想到的大概是,喬澤自然科學獎是用人工智慧豆豆來進行動態管理的。並不需要太多人工參與,就能將候選人在評審週期內所有的成果自動轉化成相應的貢獻度分數。
直到最後前十名才需要專家介入到評審工作之中。
如果讓評審團來做這件事,那這些評審專家們每天可以什麼事都不用幹了,就盯著所有被推薦的候選人實時動態。
這顯然是不可能完成的。
最終科學院所能做的大概也就是默默的將之前發的那篇文章從官網上給撤了下來。
雖然在現代的經濟環境中,給喬澤自然科學基金捐款的都是傳統建築或者製造的老牌企業,在普通人中的知名度並不高。並不像蘋果、谷歌、微軟、ibm等等這樣的高科技企業那麼知名。
但這些企業大都存續了數十年時間,能在之前殘酷的競爭中生存下來,本就已經說明了這些企業的實力以及背後深厚的底蘊。更重要的是,跟那些高科技企業不同,這些企業大都是西方世界碩果僅存的勞動密集型企業。
這些企業更是吸納了最多的藍領就業人群。每家企業都影響本土數萬甚至數十萬人的飯碗,更別提還控制著上下游一圈的產業鏈,還真不是什麼人都能碰瓷的。
當然也不是每個人都那麼高興。
比如雅各布斯集團的金牌業務員之一賴恩·傑姆斯。
剛剛集團內部公佈了一個好訊息一個壞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