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末學期伊始,校園再次開始變得熱鬧起來。
一個學期接著一個學期,暑假之後接著寒假,校園裡高聳的教學樓見證著校園裡經歷的一個個從安靜到熱鬧的輪迴。
這段時間西林數研所也終於變得安靜了些。
去年喬澤跟許昌樹各自發表了一篇在學界影響極大的論文後,便也一直沒了什麼動靜。
並不是沒什麼成績不能發。
透過純數學推匯出的加速器理論,不管是放到數學界,還是物理學界,都是一件極為炸裂的事情。
如果換了曾經的喬澤,這麼長時間,已經又能寫出好幾篇有資格在頂刊上亂殺的論文了。
事實上,愛德華·威騰也問過喬澤,是否要發表幾篇論文,甚至只是在《科學》或者《自然》這種頂級學術期刊上發表一篇letter也行,給全世界的高能物理學者們來一針強心針。
但被喬澤直接否決了。
原話就是,他對於在這種娛樂學術雜誌上發表篇letter不感興趣。
至於發article喬澤又覺得沒有暫時沒有太多必要。倒也不是說怕這種加速器的原理曝光之後,會有其他國家率先研究出小型粒子加速器。
事實上沒有超強的執行力,強人工智慧配合,近乎全品類的工業能力,以及一個天資卓越的領軍人物,只憑借透過數學理論推匯出的幾個公式,就想將粒子加速器小型化變成現實,幾乎是天方夜譚。
這就好像核裂變的原理早已經是公開的秘密,但這個世界擁有這類武器的國家滿打滿算也就那麼多是一個道理。
說的更極端,有些地區幾十年前能做到的科技奇蹟,現在卻無法復現的情況都有。更別提依靠全新的理論推匯出的技術了。
沒錯,說的就是登月。
單純從工程學的角度來說,五十年前依靠那些近乎原始的控制裝置,就能連人帶車一起送上月球;五十年後光是載人登月都成了難題,足以說明理論跟現實之間那巨大的鴻溝。
所以不發論文單純就是因為懶得發。
畢竟喬澤已經過了需要靠發論文來證明自己或者獲取獎勵的那段歲月。
最重要的還是喬澤認為目前三人在一起研究最重要的任務,還是針對大統一理論的研究。在這塊做出成績之前,喬澤也沒什麼發論文的心情。
這個觀點得到了彼得·舒爾茨的認同,畢竟這位在德國有著美好前程的數學家,近乎放棄了一切來西林,是為了做大統一研究而來的。
大家之間追求的區別無非是,彼得·舒爾茨不止是想做物理學層面的大統一,還希望能在兩位頂級數學家幫助下,解決數學層面大統一的問題。
比如在證明四種基本力統一的過程中,順手建立和證明所有預測的自守表示和伽羅瓦表示之間的對應關係。
好吧,雖然說物理的大統一理論跟朗蘭茲綱領屬於兩個截然不同的領域,但畢竟雙方追求的都是統一。理論上,兩個領域看似無關,但數學工具和理論物理之間本就有著長期且複雜的互動歷史。
數學工具在物理學中的應用,能為物理學家開啟一扇新的大門;理論物理導向下,數學也可能做出創新。這些都是有歷史依據的。
前者諸如群論在粒子物理跟場論中扮演核心角色;後者代表有廣義相對論的形成推動黎曼幾何的應用,量子力學的發展促進運算元理論的進步,等等……
從彼得·舒爾茨的視角看來,如果喬澤跟愛德華·舒爾茨真能在物理大統一理論方面做出顛覆性成功,必然會發現新的數學結構或者對已知數學結構給出新的理解。
這些最新理論就能反哺他徹底解決朗蘭茲綱領提出的一系列問題。
所以彼得·舒爾茨不介意在研究過程中,順手幫愛德華·威騰解決一些演算法設計問題,但如果專門為了這些小道去整理一系列論文,浪費精力,他是反對的。
根據愛德華·威騰母國的民主投票原則,3個人的研究小組,2比1的投票結果,愛德華·威騰輸了。
這方面老人還是很豁達的。
真要說起來,三個人都不需要短時間內做出成績來證明自己。
尤其是愛德華·威騰還是諾獎跟菲爾茲獎雙獎得主,至於彼得·舒爾茨,幾乎已經拿到了數學界所有的獎項。至於喬澤,新鮮出爐的同年兩個諾獎得主,只是沒去領獎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