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先別激動,告訴我,你怎麼做到的。”克瑞蒂爾·馬蒂奇皺著眉頭問道。
漢姆·泰勒上前一步,興奮的開始說道:“當然,馬蒂奇教授,事實上要感謝那位東方的喬教授跟您,我透過他的q理論推匯出的一些結論,然後結合了你提供我的那些資料。包括了比如近年透過li和vir探測器觀測到的黑洞合併產生的引力波訊號,
還有事件視界望遠鏡觀測到的黑洞陰影資料,以及其他透過x跟伽馬攝像觀測到的黑洞吸積盤和噴流資料,帶入透過q理論推匯出的公式進行了計算。
我前天先是發現,透過q理論的公式計算得到的黑洞熵跟觀測資料竟然是一致的。然後我昨天給喬教授去了一封郵件,他給了我指導性的回覆,甚至幫助我推匯出了相關的計算公式。
然後我透過合併黑洞的質量跟宣傳引數,透過喬教授指導我的理論進行了驗證,發現一切都對上了。是的,儘管霍金輻射溫度非常低,肯定無法直接觀測,但透過合併事件的引力波資料,藉助q理論,就可以輕鬆推斷出黑洞資訊保留的特性。
當然,到了這一步,其實還不能說明什麼。但我嘗試反過來用q理論進行倒推,發現所得到的資料跟可查閱總計觀測到的23次黑洞合併事件,所有資料都是能對得上。
當然,這23次只是目前你給我的資料。但我相信,如果能有更多的資料,它們必然也都是符合q理論預測的!這足以證明我得到的結論是正確的!”
說著,漢姆·泰勒已經將手中列印好的稿子遞了過去。
激動之下,學生的語言組織其實有些混亂,不過一位成功的學者,歸納重點的能力自然是極強的。
對於克瑞蒂爾·馬蒂奇來說,漢姆·泰勒彙報的重點顯然是他透過q理論,找到了黑洞的一些特性,並反向證明了q理論關於某個部分的論述,透過已經觀測到的天文學資料,得到了證實。
甚至在這期間,他的學生還跟遠在西林的喬教授聯絡上了。對方似乎還幫他解決了一個重要的數學推導問題。
&nmp!
很突然的克瑞蒂爾·馬蒂奇便看自家的得意門生不太順眼了。
倒不是氣憤別的,而是這小子既然跟西林那邊聯絡上了,還對q理論作了研究,竟然不跟他通個氣。
如果他早知道這小子把q理論用到了自己的研究上,最起碼這段時間他可以對q理論的正確性與否持保留態度,不去跟人爭論q理論一定是錯的。
想到他剛剛還在影片裡跟好友爭論的那些東西,克瑞蒂爾·馬蒂奇便感覺有些臉燙。
好吧,如果只是跟好友爭論兩句其實還沒什麼。關鍵是前不久他還專門發過文章駁斥q理論。如果接下來他的學生這篇文章發表了,那豈不是被自家學生打自己臉?
於是克瑞蒂爾·馬蒂奇下意識的接過了漢姆·泰勒的手稿後,神色奇怪的問了句:“你什麼時候開始這項研究的?怎麼沒聽你說過?”
興奮中的漢姆·泰勒明顯並沒有注意到教授古怪的態度,情緒亢奮的解釋道:“上個月我在看資料的時候,朋友給我介紹了喬教授的q理論,我想著左右暫時你給的命題做不出來,便乾脆研究了一段時間。
前面看不太懂,不過在群裡經常跟大家探討,算是大概瞭解了論文的精髓。然後就看到了論文最後一部分的預測內容。我突發奇想,如果q理論是正確的,那麼離散量子引力也就是正確的。
那按照離散量子引力的特點,只要有一些基本資料就能直接計算出黑洞表面積,以及相應的黑洞熵。唯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貝肯斯坦·霍金公式能否融入到q理論。
然後我就這個問題透過論文上的郵件地址給喬教授發了郵件。沒想到他當天就給我回了郵件,還給了我詳細的推導過程。然後我就順著這個思路,證明並驗證了整個過程。”
話音落下,克瑞蒂爾·馬蒂奇大概明白了為什麼這段時間他的得意門生一直都沒有訊息。偶爾讓他幫著給學生答疑,都是行色匆匆的。原來全副身心都去做這個新命題了。
但這個回答顯然並不能讓克瑞蒂爾·馬蒂奇滿意,於是他再次沒好氣的強調道:“我是問伱,為什麼沒聽你跟我說過。”
“額?”這次漢姆·泰勒終於聽出了導師的語氣似乎不太對,按捺下興奮的心情,再看教授的面色,似乎也沒有多興奮,甚至都沒將目光放到他的手稿上,不由得有些疑惑……
“那個……我想著先把成果做出來再跟您彙報。所以昨晚通宵驗證之後,我就小睡了一會,第一時間就來跟你彙報了。”
這都是實話。不過沒有提前跟克瑞蒂爾·馬蒂奇打招呼,主要還是因為漢姆·泰勒知道自家導師屬於那種較為古板的性子,不太喜歡學生偏離原本定好的研究方向,去做些其他研究。
所以怕直接彙報後,直接被教授否掉了想法。乾脆便抱著先看能不能做出成績,再彙報的想法。
說實話,也就是他沒有許可權拿到li、vir和kagra等等這些大型天文裝置觀測網路的資料,不然他現在都不打算告知自家導師。而是在驗證了更多的資料之後,寫好了論文再來報喜。
這段時間他也的確是全部身心基本都投入到了針對這個方向的研究,也沒關注過自家導師的動態,更沒看過克瑞蒂爾·馬蒂奇近期發表的文章,自然也不知道馬蒂奇教授對q理論不屑一顧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