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年輕的喬澤物理學獎獲得者……
如果放到一年前,漢姆·泰勒敢跟他說這種沒出息的話,他大概會先覺得想笑,然後狠狠的把這孩子教育一番。
但現在,克瑞蒂爾·馬蒂奇只覺得索然無味。
看吧,現在的年輕人不但想要顛覆這個世界原本存續的科學體系,甚至連曾經讓人仰望的獎項都不在乎了。想到五年前他接到瑞典皇家科學院的電話時那種興奮的心情,就覺得很沒意思。
甚至隱隱有些後悔專門跑來這趟。
算了,先等等看吧!
……
此時感覺到這個世界已經不太正常的肯定不止是克瑞蒂爾·馬蒂奇。
事實上大概所有接觸到這項成果的物理學家們,大都腦子處於宕機狀態。自從愛因斯坦在狹義相對論中提出了光速不變原理,從此現代物理學就是依照這個概念建立的。
包括邁克爾遜莫雷實驗所觀察到的光速恆定性,都證明了這個理論的正確性。並由此推匯出了時間膨脹和長度收縮等一系列重要結論。這些結論已經被大量的實驗和觀測所驗證,併成為現代物理學的基石。
不是沒人想推翻愛因斯坦的這些結論。
事實上從20世紀初到如今這一百多年裡,跟愛因斯坦持相反意見的人多了去了。除去對量子物理的解釋,留下了那句“上帝不擲骰子”外,他提出的相對論幾乎無懈可擊。
尤其是在解釋和預測大量物理現象方面,它表現出了極高的準確性和一致性。也跟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哪怕是月薪三千都離不開相對論的支援。
比如大家日常生活中用到的導航系統,不管是gps又或者北斗系統,其實都必須考慮相對論效應,而且還了包括狹義相對論的時間膨脹和廣義相對論的引力紅移。
只有這樣才能精確的計算位置資料,為所有人提供服務。
一次性飛行器以極高速度在極短時間內躥行幾千上萬公里,落地誤差還要以米來計算,這都是需要理論基礎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些都是相對論的功勞,這也是愛因斯坦會被供奉在神壇的原因。
現在突然有人提出了也許光速並不是恆定的,時空膨脹理論只是因為光速變化產生的一種錯覺,要說思路不凌亂絕對是假的。
光年這種最基本的距離單位都變成了笑話。
畢竟這一代但凡在學界有成就的物理學家,都是學習相對論長大的。事實也證明了,試圖證偽相對論的大都屬於二把刀。甚至根本沒掌握最基礎的物理理論跟實踐方法,更不具備最基礎的學術素養。
所以包括西林學社內接到驗證任務的諸多物理學家,其實思考的方向跟克瑞蒂爾·馬蒂奇並不一樣,大家都是衝著希望能透過實驗室證否去的。
雖然q理論也預言了一些物理現象,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證實。但相對於相對論這種現代物理學根基體系來說,明顯還薄弱了些。宇宙模型預估錯誤,有許多可能的解釋。
也許只是某個引數預設錯誤,導致對於宇宙年齡的估算出現了較大的偏差。大爆炸的時間需要往前推很大一截,也可能是一些理論上不該存在的星系,出現在天文望遠鏡中的原因。
總之可能性很多,光速在持續降低大概是其中最離譜的一種解釋。
即便這並不會全盤推翻相對論,而是需要對相對論做整體性修改,但這依然很難讓人接受。
所以任務很快就被全給接了,還真不是大家都急於去拿下一個諾貝爾獎或者喬澤物理學獎,而是想要證明光速依然是不變的。q理論也許大方向是正確的,但也可能出現一些小錯誤。
這其實都是正常的。
從量子力學誕生到現在,各種各樣的理論被提出,再到各種驗證,都是差不多的過程。無非是學術大佬們跟涉世未深的年輕人不一樣,不會極為那麼輕易的就表現出自己的傾向性。
算盤也是很精緻的。
如果真的證明了光速是可變的,毫無疑問,這必然是諾獎級的成果。甚至諾獎只是個起點,首先拿出證據的人,將能名垂千古。在現代的學術環境下,大機率能各種科學獎項拿到手軟。
不只是國際上的物理學家如此,華夏國內的許多物理學家,同樣是如此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