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36章 導師的建議

“宇宙的第一束光?哇,喬哥,聽起來就好浪漫!”

光速不變被推翻大概僅在小蘇同學腦子裡過了一個圈,注意力便被轉移到了其他事情上。

事實也的確如此,反正變得不明顯,現有的一切都不會改變,變慢就變慢吧。

研究宇宙模型,找到宇宙終極奧秘,知曉宇宙的起源跟終結等等這一類問題,幾乎沒在她腦子裡打過轉。

人類畢竟只有短短百來年的壽命,普通人如果要去跟百億年的存在較真,的確是太難為人了。

但這個問題必須得有人考慮。

透過觀測結果,所有恆星最終的結局都是在消耗所有燃料之後,冷卻並坍縮成一個白矮星。顯然這對於地球來說是毀滅性的災難,甚至不需要等到太陽坍縮。

大部分氫燃料耗盡之後,太陽就會進入紅巨星階段,核心收縮但外層膨脹,這一過程中,太陽可能就會直接把系內的大部分行星都吃掉了。整個太陽系最後變得死寂,成為一顆黑矮星。

如果在這一切發生之前,人類還沒掌握跨星系航行的技術,哪怕那個時候人類已經征服了整個太陽系,最終的結局依然是寂滅。站在人類文明的角度,從更遼闊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就必須理解宇宙的本質。

這不止是一個科學問題,更是整個人類文明延續的問題,雖然現在看起來還沒那麼急迫。但對於人類而言,現在的確也太過弱小。

現代科技往往給人們許多錯覺,只覺得人類科技發展已經上天入地無所不能。甚至已經掌握了毀天滅地的力量。但一個很扎心的事實是,人類甚至根本無法對地球造成任何不可逆的破壞。

把所有當量轉化成破壞力,最多也就是讓地球針對所有生物的生存環境變得惡劣,對於地球本身大概也就只能造成那麼一點皮外傷,法律意義上的輕微傷都不一定夠得上。

很尷尬,也很真實。

炸掉一顆星球,說起來很簡單,但想要實施卻很難。光是所需要的能量就超過了人類能量生產綜合以及儲存能力總和。所以瞭解跟操控行星級的物理過程是的確是件很有意思且難度極大的事情。

……

辦公室裡,喬澤也不知道該說點什麼。

cern出的驗證結果,雖然從理論上再次證明了q理論驗證的正確性,但喬澤心情也不算好。

如果宇宙的光速經歷了一個由快到慢的過程,也讓整個宇宙的結構變得更為複雜。

真的,他對於q理論的推導,最初真的只是以數學為基礎的。最初的聚焦點其實依然在微觀層面。

比如交織性公式i(中引入的補償因子這一數學調整項,是基於量子場論做的探討。

他都沒想到一幫人經過擴充套件之後,首先做的卻是宏觀的預測。不管是黑洞資訊理論,還是不存在的宇宙星系,都脫胎於q理論的一系列推導。

本來他覺得透過q理論,已經找到了完成大統一的路徑,但光速可變導致這個問題的難度再次幾何級提升。

電磁力、弱核力和強核力的耦合常數在高能標下匯合,如果光速變化,意味著所有耦合常數的演化方程需要重構,才能讓其在高能標下匯合,更別說這其中還涉及到了對稱性的破缺過程。

包括喬澤之前所推導的量子蘊含理論也要進行重構。標註粒子在不同能量尺度下的行為,才能更準確的模擬引力的傳遞機制。簡單來說,如果說之前喬澤有信心透過他的理論找到控制引力的方法,那麼現在得打上一個問號了。

最最麻煩的還是光速可變造成的對稱性破缺。

眾所周知,物理學家希望這個世界是對稱的。因為對稱效能極大的簡化物理定律的數學表述。許多人甚至認為,自然界的規律本該就是簡潔而優雅的。

但光速的變化擊碎了這一切,甚至直接影響到了能量守恆定律。不同光速下,顯然某個物理系統的總能量將不再恆定。所有物理過程都需要重新推演。

這麼說吧,即便以喬澤的智商,這一刻他都有種腦子快要炸掉的感覺。

腦海裡無數原本推演得井井有序的線條,突然亂成了一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