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二十二,這已經是靖安動亂的第四天。
也正是在今天,趙延洵召集了常朝,參加朝會的官員正往崇政殿趕去。
按大晉組織,每逢初一和十五舉行大朝會,除此逢雙數舉行常朝。
只不過,這條規矩從未嚴格執行過,包括定下這條規矩太宗趙洪章。
勤勉一些的皇帝,每月常朝缺個兩三次,憊懶一些的甚至連大朝會都想省略。
在大晉已有的十一位皇帝中,趙延洵的勤勉程度排在中等。
大朝會他基本照常舉行,而常朝差不多有一半的時間罷朝,這也引得御史諫言不斷,只不過趙延洵魏加理會。
從五月十五的大朝會之後,趙延洵已罷了三次常朝,在此期間發生了靖安動亂。
具體情況朝廷上下都有了解,但對此事皇帝並無明確說法,這讓官員既好奇又著急。
今日召開的朝會,讓他們猜測肯定是為了這事兒。
不管怎麼說,江西郡發生的事,朝廷必須給出官方定性。
既然是常朝,規模自然會小許多,只有各部堂主要官員參會,人數不超過四十個人。
這也意味著,能參與常朝的官員,都算得上是朝廷高官。
眾人陸續進入大殿,此刻御座上還空著,眾大臣便各自排班站立。
雖然好奇江西郡的事,但這些人進了大殿,就沒有再去想這這些事,畢竟他們各自手裡的活兒也不少。
如果一會兒皇帝問起,他們回答應對失措,那可就是自尋苦吃。
眾臣在大殿了站了十幾分鍾,才聽見後方傳來了腳步聲,於是一個個都打起了十二分精神。
如今這世道,做官的都很憋屈,以前受氣可以撂挑子不敢,現在則是受了氣也得忍著,繼續想盡辦法把差事辦好。
撂挑子不幹,等於把家族置於險境。
趙延洵執政後情況充分表明,只要手裡的刀子夠硬,什麼清流濁流都得好好幹活兒。
官員們屏氣凝神之際,趙延洵已在宦官簇擁下,緩緩出現在眾人面前。
只見他頭戴烏紗翼善冠,身著十二章紋袞服,行走之間盡顯帝王威儀。
“臣等叩見皇上,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免禮!”
眾臣隨即起身,而後恭敬站立,等待著皇帝開啟話題。
事實上,常朝也有一些定例,只不過趙延洵繼位後,這些規矩全都被棄用了。
“諸位愛卿,匈奴左賢王禺山,昨日已到了天御關,與羅倫進行了第一次談判!”
趙延洵一開口,談的卻是胡人的事,讓到場官員們深感意外。
“他們正與西蠻子交戰,糧食武器全都缺乏,他們如今苦不堪言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