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內。
蘇正南笑著給大家講解了一下中醫的“望聞問切”四診合參。
一開始,蘇正南從最簡單的部分講起,由淺入深,讓原本複雜的中醫知識變得通俗易懂。
隨著講解的深入,他將話題進一步拓展延伸至其他的辯證思維領域,以他獨特的視角將那些看似高深莫測的中醫概念講解出來。
坐在教室內的學生們起初還帶著一絲不屑,他們認為蘇正南講的“望聞問切”太過於基礎,完全沒有聽下去的必要。
然而。
當蘇正南開始展開更深入的講解時,他們的表情漸漸發生了變化。
後面蘇正南講的每一個字他們都能聽懂,但是連在一起他們就有點難以理解了,頓時間不禁一個個瞪大了眼睛,露出一副驚訝的表情。
“脈診需要察變,所謂察變指的是在脈診過程中需要根據患者的脈象觀察出後期的病症變化可能,正所謂單脈單治,合脈同治便是這個道理。”
蘇正南一臉認真的站在講臺下,不斷地講述著自己對中醫脈診的理解。
教室內在座的學生們有些人能聽懂個大概,有些人卻是一點都聽不懂,感覺雲裡霧裡的聽不明白。
坐在最後一排的幾位客座教授互相對視了一眼,都從對方的眼中看到了一絲震驚之色。
脈診?
察變?
莫院長的小師弟已經達到這種境界了嗎?
要知道,能夠在脈診中達到察變境界的無一不是國醫大師,他們這幾位客座教授都沒有達到這種境界。
不過畢竟是中醫級別的教授。
對於脈診中的察變他們也瞭解過,只差臨門一腳而已。
這一腳不知道要困死多少中醫大夫。
因為能夠在脈診中做到察變這一點不僅僅跟臨床診斷的經驗有關,更多的還是天賦。
若是天賦不足的話。
哪怕你看再多的病例,臨床問診再多的患者,你也始終無法踏入那一步。
這就是天賦決定上限,努力最多也就是拉高下限而已。
幾位客座教授全都一臉的震驚,偷偷的看了莫朝陽一眼,發現他們這位副院長卻是一臉的鎮定。
一時間,這幾位客座教授立馬收斂了一下自己的心神,認真的聽著蘇正南的講課。
“想不到小師弟的望診和脈診都已經達到這種境界,看來確實是超過了我啊!”
莫朝陽坐在最後一排,沒想暗自想著,似乎也被蘇正南所講的中醫理論給震撼到了,只是臉色並沒有任何變化而已。
“望診斷神,脈診察變,這是一種辯證的境界。”
蘇正南笑著說完望診和脈診後,接著又講起了聞診和問診。
問診自然是不用多說了,這個即便是西醫也需要用到,首先要詢問患者的各種情況,以及患病的時間長短等等。
而聞診現在已經極少用到了。
但是從聞診中分離出來的另外一個聽診,卻在西醫中常常用到。
蘇正南同樣由淺入深的講述著自己對於聞診和問診的理解,直讓教室內的這群學生們驚呼不已。
因為他們從來沒有從老師的口中聽到過這些理論知識。
這一刻,已經沒有人會懷疑蘇正南的中醫醫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