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村寧次這個錯誤的判斷,使他並不是調動兵力對八路軍的機械化部隊圍追堵截,而是對其實施包圍……
這不是岡村寧次的錯。
按常理說,或者按八路軍的一貫打法,其對寧北火車站的進攻是屬於“偷襲”性質,其目的是為了讓帝國軍隊失去補給不得不撤軍,由此八路軍就可以減輕前線的防禦壓力。
由這個戰略目的猜測,岡村寧次認為,八路軍佔領了寧北火車站後,對物資的處理方式是能帶的帶走,不能帶的一把火燒掉,然後在最短的時間內撤回防線或者包圍深入八路軍控制區的第59師團。
如果是這樣,當然要派出部隊對八路軍這支“偷襲部隊”實施包圍。
至於寧北火車站,不久之後八路軍就會撤走了,留給帝國的只是一片廢墟,那還需要派出重兵去進攻嗎?
因此,岡村寧次只派一箇中隊一百多人趕往寧北火車站……只派一百多人與鬼子情報缺失有關,真到此時岡村寧次還是不知道進攻寧北火車站的八路軍有多少人都是什麼裝備情況。
另外,岡村寧次又緊急抽調一個大隊的兵力往鋼鐵廠進發。
岡村寧次對這個大隊的命令是:“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切斷公路交通,不能讓八路軍返回鋼鐵廠!”
與此同時,岡村寧次又命令第59師團緊急回撤:“佔領鋼鐵廠並以鋼鐵廠為支點構築防線!”
這些命令表面看起來十分合理:
一個大隊將八路軍機械化部隊切割在鋼鐵廠之外使鋼鐵廠東西兩面都得不到增援,然後第59師團再將鋼鐵廠拿下……雖說補給已經被八路軍繳獲損失慘重,但以一個師團的兵力圍攻鋼鐵廠問題還不是太大。
錯就錯在,八路軍在這些要地上並不是像岡村寧次想的那樣兵力空虛,鋼鐵廠和寧北火車站各自有一個營的兵力,而且還是裝備有連發步槍和半履帶裝甲車的機械化部隊。
於是,鬼子這些趕去增援的部隊,不僅沒能起到任何作用反而一頭扎進了八路軍的包圍圈。
第59師團,如果在寧北火車站失守時就及時撤出,或許還來得及逃出去。
但他們接到的命令不是撤退而是進攻鋼鐵廠並以其為支點駐防……這打法的另一個意思就是消耗自己的彈藥,等八路軍收縮包圍圈。
其更嚴重的錯誤,是在戰略方向上的:八路軍主力是沿著鐵路軍繼續前進,方向直指鬼子一個重要的交通樞紐……大同。
坐鎮利源機場指揮的王學新,此時面對的就是像雪片一樣飛到他面前的情報。
這是好事不是壞事,雖然這把王學新和他的指揮部忙得團團轉。
因為這意味著八路軍能得到充足的情報。
情報對一場戰鬥或是一場戰役而言都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它決定了作戰雙方有限的兵力是否走在正確的方向上。
王學新認為,此時八路軍在情報戰方面取得了勝利,甚至不只是勝利用“碾壓”來形容也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