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使孩兒想要繼續效忠於朝廷,其他的大小軍頭,也不會繼續效忠朝廷了。”
“然後呢?”吳襄淡淡的道。
“早在丞相掌摑陛下之時,我就私下和先帝(皇太極)有了聯絡。那時,先帝許我漢八旗旗主之位,誠意不可為不足。如今陛下(多爾袞)登基之後,更是直接許我為平南侯,新增八旗正綠旗之主。”
說到這裡,吳三桂朝著盛京方向拜了一拜:“如今陛下銳意進取,大步改革,徹底漢化,還帶頭改了漢名,從此以後,大清不分滿漢,只有旗人和非旗人,其中旗人是國族,只要投過去,從此以後,我吳家就是世襲罔替的國族。”
“你這是要造反啊,長伯,聽爹一句勸,後金不是朝廷的對手。闖軍百萬雄兵都被丞相擊敗了,後金又憑什麼和丞相鬥?”
聽著吳襄開口丞相無敵,閉口丞相天人之勇,吳三桂也懶得解釋了,在他看來,父親什麼都好,就是這膽子有些小了,所以被丞相給嚇到了,誤以為丞相的實力很強。
還說什麼中央軍橫掃天下,君子營天下無敵,這樣的話,在吳三桂聽來,很是刺耳。
朝廷什麼時候有這種強兵了?
不可能的!
至於闖賊百萬大軍,吳三桂覺得,頂多二三十萬流民,數萬老營罷了,百萬之數,聽聽就行了,吹牛誰不會啊。
“父親,正所謂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如今陛下整頓旗人,調動全國老幼,使出傾國之力,不日便將出兵三十萬,這三十萬精銳,我們關寧軍拿什麼去抗?”
“如今,我們又和丞相府有了矛盾,到時候丞相府是不可能幫助我們的,肯定會利用大清三十萬精銳消磨關寧軍的實力。等到關寧軍死的差不多了,丞相府在趁機出兵,一舉擊敗銳氣已失的八旗,真是好算計!”
“長伯,你……”
“父親,就這樣了。不日之後,孩兒便會打著借師助剿、清君側、營救陛下(崇禎)的名義,開啟山海關,放陛下(多爾袞)入關。”
“長伯,不能不留一條後路啊。”
看著鐵了心的吳三桂,吳襄也知道,自己無法說服這個兒子,想了想,吳襄開口道:“為父在京城曾經聽過這樣一句話,叫做雞蛋不能全部放在一個籃子裡。”
“所以,長伯你繼續清君側,至於為父,這就帶著長孫離開,逃出去,然後向朝廷舉報你,舉報你意圖謀反。”
“估計那時候,後金八旗已經來到山海關附近了。這樣,朝廷就是知道了,也不會對你的計劃造成多大影響。”
“如果你贏了,那我們吳家,從此以後便是大清的國族,世襲罔替,與國同休。如果你輸了,為父帶著長孫一起,有著大義滅親、舉報你造反的功勞,哪怕事後遭到清算,至少吳家不會滅門。”
“讓么兒去吧。”吳三桂淡淡的道。
爺爺愛長孫,父母愛么兒。
“好!”
……
衝冠一怒為紅顏的故事沒有了,但清君側、誅權臣的大旗卻立了起來,甚至吳三桂還說,之所以借師助剿,主要是因為他覺得光靠關寧軍無法救出被孔子囚禁的崇禎天子,所以無奈之下,才不得不開啟山海關,放滿清入關。
至於到時候滿清來了就不走的問題,吳三桂也已經想好對策了:陛下為了感激大清拯救自己的恩德,便將北地贈予了大清。
同時,南明北清皆為兄弟之國。大清為兄,大明為弟。
多好的口號啊!
想到這裡,吳三桂為自己的機智點了個贊。
我實在是太聰明瞭!
……
崇禎十七年秋
秋收之後,多爾袞點集兵馬,召集六十歲以下的老人、十四歲以上的少年,全國共計四十萬大軍。
而後,從中選出三十萬,朝著山海關而去。
吳三桂以拯救被囚禁天子為名,開啟山海關,放滿清入內。
訊息傳開之後,天下譁然!
有士紳說:吳三桂不講華夷之辯,實乃畜生是也!
這樣計程車紳比較少,只有一成左右。
也有士紳說:吳三桂是畜生,但孔丘也不是好人,他們兩個一個比一個壞,不過是狗咬狗罷了。
這樣計程車紳多一些,有兩成左右。
還有士紳說:孔丘手撕國公、掌摑天子,還不敬士紳,苛待士紳,實乃士紳之敵,滿清雖然是夷狄,但是如今卻已經徹底漢化,行事風格與漢人已無任何區別。聖人曾經說過,夷狄入華夏則華夏之,所以,只要滿清善待士紳,他們就歡迎滿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