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家村所有人都忙的熱火朝天,腳不沾地,睡覺的時候沾枕頭就著,早上趙里正拿個破鑼在村頭敲,大家心裡雀躍著醒來,身體卻疲憊的不行。
全村現在分成兩波,一波是通往側面荒地搞建築的,這是清瑤的兩個廠子開始建設了,另一邊是通往那個空宅子榨油的。
清瑤已經把所有的程式給他們過手了一遍,這東西不復雜,就是累人,悶熱的天氣還要鑽到悶熱的房裡工作,可想而知這份工作的艱難,好在輪換著來,大家都還受得住。
趙家村人多嘴雜,誰家都有個親人,這個榨油廠勢必不能保密很久了,只能說搶佔市場搶佔先機。
畢竟有蕭景瑜那道關卡在,他們村能一路高歌猛進,毫無阻攔,可是別的村就不一定了。
而且別的村也沒有那麼多啟動資金,還缺一個靠譜的村長和背後的金主清瑤。
村裡的女人們也很累,為了讓男人們兩邊去幹活,她們承包了做飯工作,每家出同樣的糧食和柴火,自帶碗筷子,轟轟烈烈的大鍋飯時間開始了。
再加上地裡的繁重的農活,小孩子也都不閒著,清瑤分派給他們一個任務,大的帶小的,小的哄更小的,託兒所的雛形就成立了,清瑤就是老師。
也不知道為什麼,這幫小孩子十分怕她,哪怕她和顏悅色分糖分糕點,小傢伙們仍然是不敢靠近她。
每天清晨,各家就讓會走的小娃娃們來她的莊子裡報道,因為她在圍牆旁邊移植了好些野生的綠色植物,正好適合小孩子們在這玩,曬不著,又出不去,大門一關,不到大人來接,根本不放人,就跟封閉管理似的。
李姨娘負責教大家認識基本的字,大家都拿個樹枝在地面上劃來劃去的,到了飯點,清瑤就領著一幫小豆丁去吃大鍋飯,吃完了再排隊回來。
忙忙碌碌的秋收之後,清瑤的兩個廠子竣工了,不出一個月,榨油坊的第一批葵花油也做出來了。
大批躺在罐子裡的葵花油讓趙家村每一個人與有榮焉,當然不包括個別人。
清瑤琢磨著用玻璃裝可能會更好看點的,可是趙家村沒有玻璃買,成本太高了,這時候還不叫玻璃,叫琉璃。
蕭景瑜那廝就有一個玻璃杯子,本來他是想拿出來給土包子清瑤顯唄一下,但是他忘了清瑤出身鉅富王家。
原主的爹王大富可是拿琉璃來當書房窗戶的,更別提清瑤現代那個技術的玻璃,也不過才兩塊錢一個水杯。
所以,清瑤毫不給面子的挑刺這個琉璃杯就是辣雞,不夠透明,雜質一堆。
蕭景瑜很是受打擊。
言歸正傳,葵花油的大批次問世,對趙家鎮的衝擊還是非常大的。
清瑤原本的打算是第一批油用的向日葵已經告罄,下一批要等到把開墾出來的荒地種植能榨油的作物才行,荒地開墾兩年免稅,十分合適。
所以這個油就留著給自家吃,當補身體,可是村民們一概表示自己吃不是浪費了嘛,這金貴的東西。
除了疼孩子的人家留了一點出來給孩子吃,剩下的竟然都想去鎮上賣了換些銀子。
現在的食用油只有動物油,提煉方法是豬肪取脂,也就是炒,把動物的油脂剝下來切成塊炒,煉出膏再凝而為脂。
不過這過程耗費的肉不是一星半點的多,普通老百姓肯定是捨不得一天三頓吃的,況且這也不是什麼繁華盛世,國民生活也沒那麼富足。
南方一季兩種的生活都這樣了,管中窺豹,也可見冰山一角,北方的人日子可見有多難熬。
植物油原材料易得,成本不高,肯定不能跟動物油一個價格,單獨零賣肯定有人賣的多,有人害怕賣不出去就賤賣,根本賣不出來一個好價錢,不妨集中起來定價,一塊兒賣。
……
趙家鎮是雖然不是什麼邊陲小鎮,但是它也確實處於國土板塊的邊緣,只不過三面環山,真正的進出口只有東面那個大牌坊,但是其他三個方向也開了小路供附近的村子走。
很少有商人來趙家鎮進貨,可是自打清瑤的衛生紙火到了陽城之後,趙家鎮開始變得不再寂寂無名了。
因為清瑤不會漂白技術,用木漿跟草漿製造出來的衛生紙看上去黑乎乎的,但是架不住它柔軟,不會因為太硬而劃傷屁股,也不用反覆沖洗,還可以隨身攜帶,簡直不要太舒服。
黃家鋪就是來自陽城的商人,陽城管制的縣鎮沒有百也有好幾十個了,更不論再往下的村了,可是就這麼一個毫無特色的趙家鎮竟然製造出來了衛生紙。
這個衛生紙據說還是限量的,雖然登不上大雅之堂,但是人吃五穀雜糧的,哪能沒有五穀輪迴呢,衛生紙一到陽城轉眼間就沒了。
不少的商人看上這個商機都來趙家鎮收購回去高價賣出,但是還是太少了,只有趙家鎮的居民散賣的,黃家鋪這次來就是想拿下這個貨源,做陽城的獨一家生意。
只是剛進鎮子不久,他就遇到了阻撓。
“這位仁兄,我只是想打聽一下畫像這個胖人家住何處,你這麼大聲幹嘛?”
黃家鋪十分生氣,他找了個茶館想歇歇腳,哪成想自己隨意拉了個貌醜的夥計問了一下關於這個畫像的事,這夥計不但甩開了自己的袖子,還大聲的呵斥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