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8年,羅馬帝國的地中海艦隊終於成型了,而羅馬帝國的皇帝李維,也在參加完地中海艦隊閱兵禮後,返回維也納召開了御前會議。
會議剛開始,李維就目光炯炯的盯向自己的海軍大臣問道:“如果我們跟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爆發戰爭,海軍有多少登陸英倫三島的把握。
在不開啟海上決戰的前提下。”
李維知道,現在的羅馬帝國的海軍只能與不列顛皇家海軍中的地中海大艦隊平分秋色,這只是戰艦等硬體上的資料對比。
若是加上水兵炮手等軟體設施的話,羅馬帝國的地中海艦隊勝率還是比較低的。
所以,現在羅馬帝國在地中海只是擁有跟不列顛皇家海軍碰撞的實力,卻沒有擊敗他們的實力。
畢竟羅馬帝國在下餃子,人家不列顛也不是傻看著!
英倫三島的本土陸軍規模擴編緩慢,就是因為大量的軍費預算都傾斜在皇家海軍身上。
在木殼風帆戰艦的時代,海軍作戰勝負預估其實很簡單,看的就是誰的船多跑多,誰的戰列艦更加高大威猛抗揍!
為何一級戰列艦被稱之為海上的移動堡壘?
就是因為一級戰列艦不是一個外強中乾的大個子,抗炮擊能力也是最強的。
擊沉一艘一級戰列艦的難度,遠超擊沉二三級戰列艦的難度。
至於接舷戰,那更是送死無疑!
沒有同等級的戰列艦,光是彌補雙方甲版的高度差,就要多付出不知多少犧牲。
更何況,一級戰列艦光是一面側弦就有大幾十門火炮,普通的戰艦能頂得住幾輪排炮?
戰列艦對火炮的後坐力承載是非常高的,艦炮的口徑和有效射程遠超陸地用的野戰炮,也只有無法移動的要塞炮能與其媲美,再加上風帆戰列艦那坑爹的航速……
所以,在風帆戰列艦時代火炮註定取代接舷戰,火力處於弱勢的一方很難接近敵方的大型戰艦。
當年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就是被英國皇家海軍用火炮擊敗的,那可是17世紀的海戰!
現在都已經19世紀初了,風帆戰艦的火炮早已發展到巔峰,最差的一級戰列艦也有上百門火炮配置,至少三層炮甲板。
至於那種航速快體型小的戰艦,即便靠上去也沒什麼意義,並且體型小意味著更容易被擊沉,承載的海員水兵也更少,就算成功接舷戰,面對戰列艦上數百名水兵也是送人頭的命。
這就是英國皇家海軍統御世界海權霸主的原因。
“陛下是想搞突襲登陸戰麼?”
海軍大臣思索片刻問道。
“不錯,帝國還要兼顧陸軍,領土和人口雖然佔據絕對優勢,但不可能拿出足夠多的財富去跟不列顛人將這場海軍競賽一直持續下去。
我想,我們現在的船隻已經足以承擔起一次性運送數千乃至上萬人登陸英倫三島海岸了。
茫茫大海之上,不列顛的皇家海軍也不可能24小時盯著,只有佈局妥當,應該有機會將一批軍隊運送到英倫三島上面吧。
不列顛本土的正規陸軍只有寥寥幾萬人而已,只要羅馬近衛軍登陸成功,帝國就有機會徹底擊敗不列顛。
沒有不列顛的財力支援,普魯士王國和俄羅斯帝國根本不是羅馬的對手!”
“陛下英明……”
在場的內閣大臣,齊聲附和道。
甭管這個戰略計劃是否成功,反正只要是皇帝陛下想出來的,都必須要口頭支援!
至於不足之處,大家在後面慢慢補充就是。
異口同聲的恭賀後,海軍大臣才再次開口道:
“陛下說的沒錯,在茫茫大海上,我們突然派出一支支艦隊航行到人煙稀少的英倫三島海岸線,並不是什麼難事。
只是,沒有現成的港口,必然會延長登陸時間,若是真的一次性運送幾千人的話,在沒有任何港口設施的海岸線,光是解除安裝士兵和他們攜帶的軍用物資,就需要數日時間。
而大批登陸的軍隊,很難長時間隱瞞蹤跡,我們的登陸點早晚會被發現,到時候就會引來不列顛皇家海軍的圍追堵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