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社會,賦稅制度是隨著土地產權形態的變遷而演變的。
均田制的崩潰,是中國古代社會賦稅制度史上的歷史界標。
“兩稅法”反映的不僅是賦稅制度的變化,更是唐中期以後土地產權的演進。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宋代產權私有已是大勢所趨。
“土地可以自由買賣,但是普通農民根本沒能力去購買一塊土地並且去對它進行開發!”
“沒有耕牛!整個躍龍村也只有三頭耕牛!”
商品經濟日趨發展的情況下,土地作為最重要的生產資源,能夠不受限制地進入市場,成為商品而進行自由買賣。
站在梅府外面的農民大多都是經歷過大災荒過來的農民,個個窮的叮噹響。
當土地日益顯示出其作為能不斷增值的商品的價值時,也進一步激發了人們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慾望,產權私有化也越來越不受任何限制地膨脹起來。
周元道:“他們被地主所剝削和壓迫,若不是因為實在活不下去,他們也不會反抗!”
在“田制不立”、“不抑兼併”的態勢下,可資利用的生產資源已大部分為私人所擁有。
“安史之亂”前後,府兵制逐漸被募兵制所取代,百姓已基本上不需承擔兵役。
唐中期的兩稅法,將代表力役之徵的庸錢併入到兩稅中徵收。勞役向賦稅的轉化程序日益強化。
演及宋代,雖然從國家法律規定上百姓仍然有服徭役的義務,但在實際操作中,國家陸續規定可以錢代役,各種徭役均已開始了向以貲代役轉化的過程。
只要有錢,有權,在大宋朝可以活的很滋潤。可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想要獲得一塊自耕地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對於土地買賣實際上沒有太大的限制,就算如此,土地的流轉也只是在社會上層。
梅笑寒道:“若是我僱傭你們來為我耕地怎麼樣?”
眾人聽後皆興奮不已,道:“若是梅公子願意要我們,我們自然是一百個願意,只是梅公子你並沒有那麼多土地需要人去耕種啊!”
周元道:“梅公子真的想要買地?”
梅公子寒正盤算著把帶來新的種子拿到這塊土地上做實驗,正愁找不到那麼多人來種,現在看來這種擔憂完全是多餘的。
梅笑寒給願意來給自己種地的農民的待遇是總產量的一半,按照每畝地六百公斤的產量計算,種植一畝地這些農民可以得到三百公斤的糧食。
高產農作物的畝產在數千公斤以上,這已經足以滿足這些農民平日的飲食需求。
“梅公子,你真的願意僱傭我們給你種地,並且把一半的收CD分給我們嗎?”
梅笑寒道:“不錯!只要你們跟著我幹活,一天三餐我都包了!”
不僅如此,在糧食收穫以後,我還會給你們每人一貫錢!
眾人皆表現出不可思議的表情,他們不敢相信,這麼好的事情會發生在他們的身上。
不僅不用擔心吃的問題,而且還有了額外的收入。這是他們萬萬也不敢想的。
“不不不...此事我們是萬萬不敢答應。”
“是呀!是呀!我們不能答應!”
梅笑寒道:“怎麼?難道你們嫌我給的糧食太少了?”
“我們絕不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