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嚴重的情況程度,超過了人的想象。土地荒廢,農民無心工作,何談農業改革。
首先必須要讓他們填飽肚子,然而整個梅城足足有,三十萬人口,做為一個地方的最高長官,又豈能置之於不顧。
問題亟待解決,保守估計不能夠滿足溫飽的農民有三萬多人,佔據了1/10。
這3萬多人一旦長時間溫飽問題得不到解決,很容易引起民變,必須開倉放糧。然而開倉放糧並不能長時間的解決問題,只能解燃眉之急。
梅笑寒突然覺得自己的壓力好大,身上揹負著的是整個梅城老百姓,他們若是吃不好吃不飽,自己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於是便緊急召開的一個臨時會議:
張良、劉斯念、劉斯豪、張雲以及葫蘆軍指揮使“羅震”。
張良首先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認為有必要進行賑災,而這種的情況的發生並非是因為自然災害造成的,而是因為連年的戰亂所造成的。
而此刻囤積在“梅城”糧倉裡的糧食只有不到五千石,並且這些糧食都是軍糧,若是呼叫一旦發生戰爭,當兵的人將會無糧可食。
天下剛剛平定,許多地方還有戰亂,梅笑寒舉棋不定。
“你們誰有主意?”
有人提出來工分制度,工分評分用勞動日作為社員投入勞動的計量單位,一個勞動日表明一箇中等勞動力一天完成的勞動量。
一個勞動日再分為10個工分。計算工分數量的主要方法
(1)按件記工,即按社員完成的工作定額確定應得工分。
(2)“死分活評”,即按照每個社員勞動力的強弱和技術高低評定每工作日應得的工分,再根據勞動中的實際表現進行評議,確定加分、減分或按原定標準記分。
(3)“死分死記”,即按社員勞動力強弱和技術高低評定每工作日應得工分,再根據實際出勤時間記分。
(4)包工,即合作社把一定的生產任務,按照工作定額預先計算出一定數目工分,包給生產隊完成。
現代人都知道,中國曾經實行過工分制度,最初是實行季節性包工稱為“小包工”,以後出現了常年包工稱為“大包工”。有些合作社在常年包工基礎上規定產量標準,實行超產獎勵制。實行這種工分評分制度時,勞動者所得的勞動報酬,取決於他本人參加集體生產所得的勞動工分和工分值的高低。
很快這種制度就被否認了,由於這種分配製度完全忽略了實際勞動態度和工作質量,多勞不能多得,偷懶也不會受到懲罰,因此對社員的勞動積極性造成很大的傷害。
“這種落後的制度就不要再提了,一旦有人偷懶,就會導致工作進度的推遲。”
“我覺得我們可以實行計件制度!”劉斯念道。
之所以會提出這樣的想法,是因為劉思念的媽媽就是在工廠打工的,而她工資來源就是計件。
計件工資是指按照合格產品的數量和預先規定的計件單位來計算的工資。它不直接用勞動時間來計量勞動報酬,而是用一定時間內的勞動成果來計算勞動報酬。
按照農民所完成的產品數量或作業量支付工錢。
這樣的方式,非常的合理,且多勞多得,然而對有特殊情況的人家可以給予一定的關照。
每個參加勞動的人,都能保證其有一頓飯吃,在此基礎上再給他們一些補助。
會議決定:以一個村子為試點,把所有的人都召集起來。先去灌輸自己的思想,讓他們瞭解這種方案是對他們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