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六章 新升師爺

一行人陸陸回到了縣衙,陸知縣交代數名捕快,繼續留守在外查線索,追真兇,柳傾葉從醉仙樓出來便已辭別,原本林希亦欲同她一道離開。

然而,陸知縣哪會輕易放他離去,自晌午,親眼目睹其膽大心細的品質,析微察異的本領購,於是,便找了說辭將其留住,縣衙二堂內,二人在下堂左右立坐,陸知縣則居中立坐,品了杯茶,又擱下,抬手摸了摸山羊鬍,笑道:“林公子,你可知老夫為何將你留下?”

在塌出醉仙樓門口後,林希就已想好接下來就要去浪跡天涯了,待辭行時,陸知縣面上微微低垂,道:“林公子,你如今尚無家人,亦無處可去,且暫留府,何如?”

“這不太好罷,陸知縣”,林希心頭不禁一喜又一怔,有地方可以住,那自然開心,只是這陸知縣為何留自己,意欲又何為,故道。

陸知縣笑道:“有甚不好,你救我小女性命,其一老夫理當報恩,其二公子現下居無定所,自然得覓一處住所,然而,公子你又身無分文,老夫總不會讓恩人睡大街罷。”

顯然陸知縣一語中的,林希只好拱手道:“那就有勞陸知縣盛情款待!”

原聞林希也欲要離去,襄萍面色也有些低垂,兩眸眼巴巴的凝著他有些不捨,但見陸知縣又將其留住,一轉神色自喜,林希飲盡一杯茶,道:“難道不是小子居無定所,暫住嗎?”

陸知縣道:“非也,老夫所說的那只是其一二,另有其三!”

“另有其三?”林希頓又一怔,心下好生奇怪,卻也不透,道:“還請陸知縣明言!”

陸知縣起身,微微一笑道:“其三乃,衙內刑名師爺隨老夫二十餘載,與老夫兢兢業業,誠誠懇懇,奈年事已高,已無在像往前那般精力,近欲辭聘還鄉!”

林希自然見過那老師爺,滿頭花白,面上的褶子都已開始褪化,用不了幾年便已入土,此時辭聘還鄉倒還能享幾年福。

“師爺一離開,衙內諸多事開展不得,我等便一直在尋接班之人,晌午之時,公子一番好本領,令老夫開眼,當下暗覺公子可勝師爺之位。”

陸知縣講的誠心實意,並無半點虛假,林希倒是有些受寵若驚,怔坐在檀椅上,原本自己確有求謀之心,那也不過是想在外謀一份差事罷,做師爺恐欠妥當,故起身道:“陸知縣,這可使不得!”

“有何使不得?”

林希乾笑解釋道:“並非小子不識抬舉,只是師爺之位何其重要,小子怕是勝任不了,再者小子並不會行師爺之事,怕小子今後給您鬧笑。”

陸知縣、襄萍相凝一笑,回頭道:“公子不必自謙,晌午,小女與老夫看得仔仔細細,公子那番才識,整個黎城縣恐也找不出第二個!”

林希心中哭笑不得,早知這般情形,真悔恨今日強出頭,賣弄淺學:“小子才疏學淺,恐付有託!”

好在陸知縣看中的是自己才識,心底還是很欣慰的,林希遲遲不作答覆,襄萍心下切望,她可不希望他就此罷手,他有此才能,應允他留下。

其實,襄萍從見到林希第一眼時,內心就多了一份自己所不知的情感,故插嘴道:“大哥哥,你就留下吧,爹爹看人甚準,他從不輕易夸人,能得我爹賞識,必是大哥哥你才識過人,信服於爹爹!”

陸知縣亦是面帶笑意,頻頻點頭接道:“公子未做過不打緊,今後可慢慢學,公子願意留下,老夫定當視公子為己出!”

此時,林希心頭仿如春花盛暖,思量再三,倘若在推辭再三,那就太說不過去,看著他們父女倆,一個熱情似火,一個求賢若渴,能得一老一小的賞識,還有甚推辭之理,道:“好吧!”

一老一小頗為甚喜,當即吩咐下人筆墨伺候書寫下“關書”,遂,林希也簽字畫押,完畢,陸知縣生怕突生變故,故早些與他簽好協議,板上釘釘沒得跑,就這樣林希‘順理成章’入師爺之位,而後便帶著林希與老刑名師爺在衙堂辦理交接事宜,襄萍也一同跟往,老師爺拱手向陸知縣,道:“恭喜陸知縣尋得一少年英才!”

老師爺說話聲極其微弱,陸知縣對其很是尊重,抬手示意老師爺倚坐,道:“先從我二十載,有幾風雨,今君身不比前,是我之疏忽!”

看的出來,陸知縣對老刑名師爺何等尊重,亦師亦友般情深義重,老師爺與陸知縣同作二十餘載,豈又不知陸知縣是何等重義之人,道:“今生能與汝作,是老者之福!”遂,起身又對林希拱手,道:“林師爺,陸知縣是個好官,師爺之位交於你,大人放心,老者也寬心,切莫令陸知縣與老者失望”。

林希回禮道:“不負所托!”

眾人面帶笑意滿意的點點頭。

這場交接事宜像極了兩代人交託之意,林希甚感榮幸,老師爺光榮退役,林希新升師爺,在外人看來,這師爺之位何其重要,從未有如此年輕之人擔任,陸知縣卻不一樣,凡是真材實料或胸無墨點,他一眼便知,遂,襄萍領著林希先將縣衙認了個遍。

又將任職人員一一熟悉,以便今後更快開展工作,除了仵作對他仍心存芥蒂,其餘都還對他還算畢恭畢敬,畢竟是知縣大人欽定的師爺,衙內的二把手,實在惹不起。

而後,林希面帶笑意懷揣著陸知縣私予的數十兩銀子,與襄萍出門上街置購衣物等等,二人隨意在繁鬧的大街上徜徉著,腳下一片輕盈,朱橘斜陽普灑在綠瓦紅牆之間;突兀橫出的飛簷,那高高飄揚的商鋪招牌旗幟,那緩緩馳來的車馬,那川流不息的行人,那一張張恬淡愜意的笑臉,無一不襯出明朝民眾對於泱泱盛世的自得其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