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戰隊當然不是無敵的,與玩家戰隊之間的競技,輸多贏少,但ai戰隊卻是透過這些比賽始終在不斷學習進步,下一屆玩家戰隊如果沒有新的戰法或是實力退步,也很容易翻車。
如果翻車了,玩家戰隊依然還是冠軍,但這個冠軍的水分就比較大,容易引來其他玩家戰隊的嘲諷,認可他們的玩家水友數量也會大打折扣。
反過來說,如果玩家戰隊實力很強,那麼ai即便輸了比賽也沒什麼,因為這個過程其實就是“生成對抗網路學習”的過程,ai透過跟玩家學習,不斷最佳化自己的演算法,總結經驗,也變得越來越強大。
這個過程,本身就是ai的研發過程,研發人員便可藉此不斷積累技術經驗,開發出更多更先進的資料模型,而這些資料模型,只要稍加修改,或是隻拿出其中的一個子系統,便可以運用到現實中各行各業中去。
比如自動尋路系統,便可運用都自動駕駛領域中。
當然,ai自動駕駛受限於路況的複雜性,相關技術目前還不太成熟,有待進一步開發,但用在一些特定的應用場景裡還是不成問題的。
這次研討會中,華為提出的一系列人工智慧商用方案中,就包含一個人工智慧自動化港口商用方案。
該方案就是在路況並不複雜的集裝箱港口,初步運用ai技術,使港口完全自動化、智慧化、新能源化。
港口裡所有集裝箱裝卸,全都由ai統籌排程,所有卡吊、拖車,全都實現無人自動駕駛,並全部使用新能源,且能進行自動充電。
這個過程就很像《英雄聯盟》裡,ai控制的遊戲角色回基地回藍,滿魔力值後出基地自動尋路完成各種遊戲任務,在執行這些任務過程中,使用技能會消耗魔力值,魔力值不夠了便再自動返回基地。
事實上,方傑重生前,國內各大港口均已實現了這種全自動化、智慧化、新能源化的升級,這便是人工智慧帶來的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大大降低了企業運營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
除了港口業,前世其他各行各業也都在不同程度地運用人工智慧技術,今世無非是稍稍提前了那麼一點點,也不算什麼黑科技。
超算中心要想可持續性發展,自身雖然不便提高算力售價,但在可浮動的競價調節機制下,算力的實際銷售價格一般情況下肯定是高於基礎定價的。
並且隨著算力的需求量越來越大,隨著購買算力的成本越來越高,即便超算中心不提價,相關科研機構的研發成本在激烈的競價機制下,只會不斷增加,進而阻礙科技進步。
而華為提出的一系列ai商用方案,其實就是給科研機構們指點迷津,透過研發一些能夠轉為商用的ai技術或者資料模型賺點錢,推動產業升級的同時,也可以用這些錢貼補相關技術研發費用,實現商用和科研兩不誤。
這方面,華為一直是國內做的最好的科技公司,人家可不僅僅只是悶頭研發技術高處不勝寒,也不是隻賣手機和通訊裝置做下游生產商,相關技術的廣泛商業應用才是他們的取勝法寶。
而華為之所以如此大公無私提出這些技術商用方案,當然也是有私心的,因為很多技術專利都在他們手上,市場越大,蛋糕越大,他們越能立於不敗之地。
畢竟所謂“萬物互聯”的機率提出,首先有個根本條件就是如何將萬物互聯起來,這其中涉及到的通訊技術和裝置,足夠讓華為賺得盆滿缽滿,何況人家還有自己的“智慧家居”核心商業計劃,區區華為手機,只是“智慧家居”中的一個分支罷了。
說到華為手機,這次研討會之後推出的最大的一個專案,或者說對未來最具深遠影響的專案,就是跟華為手機有關的。
該專案不是別的,正是前世大名鼎鼎的微信以及二維碼。
如果按照正常歷史程序,年年底就推出了,但今世方傑出於一些原因的考量,該專案晚了半年時間才正式推向市場。
前世微信是騰訊一家的,今世有方傑在,顯然不可能只便宜了騰訊,該專案由沸騰超算中心、沸騰商務、騰訊、華為聯合投資組建的一家新的綜合性網際網路平臺負責運營,即沸騰微眾平臺。
該平臺伺服器算力,由沸騰超算中心提供支援,硬體裝置即手機,由華為、沸騰科技提供支援,騰訊則主要負責使用者通話等互動方面的運營。
這麼做,自然是為了取長補短,集中資源將這個專案做大做強。
騰訊的傳統優勢便是運營,尤其是使用者互動及其延伸開來的各種業務的運營,負責微信的運營工作也算是老本行,無非是在pc端qq的基礎上,加了個移動端微信工具。
至於微信支付手機支付這一塊,前世還有個支付寶,今世不存在了,沸騰商務加入進來,如今微信支付相當於是兩者的集合體,獨霸了國內移動支付市場。
並且這個集合體還受國家金融的嚴格管控,畢竟沸騰商務交易寶背後的大股東就是四大行,所以嚴格來說,微信也算是半個國資平臺,可謂根正苗紅。
而華為參與進來,絕不僅僅只是因為他們要賣手機,這是他們“智慧家居”專案的核心一環。
比如在掃描二維碼這一塊,今世的微信不僅僅可以掃描支付,還可以“觸碰支付”。
也就是說,使用者在購買完商品付款時,只要將手機觸碰一下支付端裝置,即能直接跳轉到支付頁面,而無需開啟手機掃一掃功能,少了一些操作步驟,使得支付更加方便。
不要小看這麼個小功能,按照華為的計劃,未來智慧家居時代,手機碰一下電子門鎖就能開房門、車門,碰一下冰箱、彩電、空調、爐灶、熱水器……等等,就能開關這些電器,並透過手機app程式調節溫度,進行各種設定。
如今“觸碰支付”只是這一切計劃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當使用者們習慣於用手機觸碰完成一些日常活動後,再推出其他各類智慧家居,也就習慣成自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