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千零二章 出海口

高九知道該如何處理這件事情,還是那句老話:真理永遠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內。

英國佬要想對金三角下手,高九不介意給他們點顏色看看。

對付英國人,根本就用不著高九出手。他們在日軍的面前啥也不是。

高九給南亞方面軍發了個電報,英國人馬上就嚐到了苦果。

自從英國人強行提高了公路和鐵路收取過路費的標準之後,他們就猜到了,很有可能金三角會派人找過來,跟他們協商此事。

因此,英國人就等著金三角的人過來求自己,他們好提出一些苛刻的條件來。

他們認為不管怎樣,公路和鐵路都要透過緬甸英國人控制的區域,他們隨時可以利用公路和鐵路來控制金三角、果敢地區乃至雲南地區,這些地區也只有乖乖地聽從英國人擺佈的份。

然而,讓他們感到十分意外的是,無論是雲南、果敢自治委員會,還是金三角,都沒有人前來跟他們協商。這幾處地區乾脆把公路鐵路運輸暫時都停了下來。

這樣的話,英國人連原先每天穩定收穫的過路費也一分錢都拿不到了。

當然了,英國人對此也不太擔心。他們就不相信,這些地區離了公路和鐵路的運輸,他們進口的原材料和出口的產品全得停下來,根本就撐不了多久的。因此英國人繼續保持了高傲的態度,就等著這些地區向他們低頭呢。

這天,日軍第67師團出動了一個加強聯隊,對英軍的陣地發起了猛攻。與此同時,日軍第68師團也出動了一個步兵聯隊,攻佔了緬甸的一座縣城,直接威脅到了滇緬公路的安全。

不僅如此,在高九的默許之下,日軍的空軍對英軍展開了猛烈地轟炸,英國人被打得狼狽不堪,損失慘重。

他們這才發現,人家鬼子原本不來招惹他們,並不是因為他英國人厲害,在他們英國人的面前,鬼子可不是一隻病貓,而是一隻張著血盆大口的老虎。

英軍被打得節節敗退,一下子就慌了神,緊急向高九求援。

如果是以往,英國駐緬聯總督給高九發來了電報,高九立刻就會做出反應,派兵對付日軍。

這次電報發過去之後,如同泥牛入海,沒人搭理他們。

原先在作戰的時候,無論是泰國、越南、寮國、柬埔寨,也包括果敢自治區都是聯合作戰,這一次英國人向這些地方求援,根本就沒人理睬他們。

英國駐緬甸總督這才明白了過來,知道自己那點小心思已經被高九查覺了,急忙親自飛往金三角,來向高九求援。

高九對待英國駐緬甸總督十分熱情,陪著他遊山玩水,可是派兵增援的事情一個字也不提。

剛開始的時候,英國駐緬甸總督還撐著面子,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高九也不著急,慢慢跟他耗。

日軍以前一直壓著英軍打,後來由於高九的原因,才給了英國人喘一口氣的機會。

如今高九讓他們放開手腳,日軍憋了一肚子的火,直接發協在了英軍的頭上。

日軍看到英國人被打得狼狽不堪,趁機擴大戰果,又增派了一個步兵旅團,直接向仰光城發起進攻。

不僅如此,駐紮在新加坡的日軍也同時向馬來西亞發動了進攻。

英國人徹底慌亂了,他們給英國駐緬甸總督發來了電報,讓他們務必要求得高九的原諒,幫助他們打退日軍的進攻。

英國駐緬甸總督這才徹底放下了身段,誠懇地向高九道歉。

高九知道這幫傢伙記吃不記打,不給他們點厲害看看,用不了幾天,一旦用不著金三角幫忙了,醜惡的嘴臉還會再次暴露出來的。因此高九不僅沒有出兵去打日軍,反而給南亞方面軍發電報,讓他們加大進攻的力度,直接拿下仰光城,一次要把英國人徹底打疼。

英國駐緬甸總督手下只有四個步兵團的英軍,再加上一些緬甸的僕從軍,他們哪裡是日軍的對手?很快就丟失了大片的領土,仰光城也被日軍重兵包圍,危在旦夕。

英國方面這才知道,如果不給高九足夠的好處,他肯定會坐視不理的,於是他們找到了李莎莎,答應為李莎莎提供各方面的便利,還拿出了1000萬英鎊,請李莎莎交給高九,希望高九能夠出手趕走日軍,保住英國人在緬甸的利益。

高九看到差不多了,也決定見好就收,於是給日軍南亞方面軍發去電報,讓他們收兵。

日軍在這一次進攻當中也撈到了不少的油水,既然高九發話了,他們也就見好就收,退回了原來的防區。

經過了這件事情之後,英國方面這才發現高九在東南亞地區的影響力,遠遠不是英國人在那裡的勢力可以抗衡的。他們對金三角越發的尊敬,雙方之間的關係也越來越親密了。

不過,經過了此事之後,也給高九提了個醒,那就是對於英國人要保持高度的戒備。二戰結束之後,英國人很有可能對這些地區採取軍事行動。

這一點高九並不僅僅是猜測,後來就有活生生的例子。比如說法國人原本在二戰之前是統治越南的,二戰結束之後,法國人又捲土重來,重新佔領了越南,從而爆發出了長期的戰爭。英國人在馬來西亞同樣也與當地的原來的抗日武裝爆發了長期的戰爭,英國人為了自己在東南亞殖民地的利益,在未來對金三角採取軍事行動有很大的可能性。

為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或者說發生之後能夠妥善地解決,那就要求金三角自身有強大的軍事力量。

高九和桃花山的頭領們經過商量,決定再擴大金三角武裝力量的規模,決定用一年時間訓練兩萬名游擊隊員,同時也加強工人、民兵的訓練,應付未來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