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們哪裡受過這般訓誡,但是情勢比人強,只能罵罵咧咧的在備隊士兵的推搡下排成十幾個佇列,正對著前面的布粥點。
秀家開放的粥鋪一共12個,其中2個是脫殼軍糧煮出來的白米粥,另外十個是米糠:未脫殼的粳米=2:1兌起來的糟糠粥,口感是極差的。
而秀家此刻僅僅開通了10個糟糠粥棚,2個粳米、白米混合煮的粥棚前只給自己最初僱傭的,負責修築新河堤的隊伍分粥。
在分發了一段時間後,百姓們終於發現了問題,經過互相應證,發現大家碗裡的粥都是一樣的粗糙,而別人碗裡的卻是香噴噴的白米粥,瞬間躁動起來。
要知道雖然他們命賤,平時吃得都是未脫殼的粳米,甚至是多年前的陳米,但是好歹是真的有米吃,但是秀家先這鍋粥裡面米糠和米粒的比例是3:1,人完全是在吃草啊,這和餵豬有什麼區別!
哦,忘了,這個時候的戰國百姓還沒有富裕到可以養豬的地步,並不知道喂的豬都吃什麼。
下面唧唧哇哇的響成一片,秀家實在聽不清他們再說什麼,於是然他們推舉出3個代表上前問話。
經過一輪推選,百姓們終於選出三人端著粥碗上前。從他們的狀態、衣著和沒有破口的稱粥的容器來看,應該算是富農人家,或許還是一個地勢。
其中一人先向秀家詢問道:“這位大人,請問這是什麼吃食,怎麼這般難以下嚥?”
秀家與長束正家約定好了,先又長束正家充當壞人開口說道“你們美濃已經多久沒受災了,這就是賑災糧的標準啊,過去一直是這樣的啊!”
那人反駁道:“這位大人需要框我,當年美濃內亂之時,領主大人給我們的粥雖然稀薄,但是好歹還是粳米粥,現在怎麼會有真多米糠?”
自從織田信長佔據美濃以來,美濃國已經十幾年沒有經歷過災禍或者戰亂。而齋藤家統治美濃時期,美濃國算是經歷了齋藤家三代大治,百姓也算康樂。
他所說的美濃內亂,恐怕要追溯到50年前土岐氏因為繼承權而產生戰爭了,正是因為這次戰爭,美濃國從土岐氏手中落到了齋藤道三控制之下。
秀家沒想到這個傢伙看起來年級不大,居然已經活了這麼久了,怪不得會被推舉出來向秀家詢問。
長束正家正要繼續開口責罵,秀家出手阻止道“這位大人看起來經歷過以往的災情了,我想請問當年給您們的賑災糧可有如今這般實誠,能夠吃得飽嗎?拋開米糠不談,這一碗裡面的粳米就比當年要多了吧。”
那名地頭武士低頭看了看手中的碗,搖了搖頭說道“當時的粥稀疏的可以照我,如今殿下的粥確實厚實很多,但是這米糠實在難以下嚥啊。”
說道這裡,他又指了指一旁,正端著白米粥吃飯的民夫說道“況且,為什麼我等災民就只能吃這等粗食,而他們這群外鄉人卻能吃白米。殿下怎能這般厚此薄彼呢?”
秀家一聽,還是個文化人,這就好說話了。隨即秀家對著他說道“他們是我從別處請來的民工,為重新修築長良川和木曾川的水利而來的,是為關白殿下出力,自然是由關白殿下提供吃食。
你們是受災的民眾,雖然也是關白殿下的子民,可是卻不願意為關白殿下出力,關白殿下體恤你等,提供生活必須的食物,你們難道還不知道感恩嗎?”
那名地侍聽到秀家這面一說,也知道倆者的差距,但是作為族內有聲望的存在,被鄉里鄉親推舉出來,自然不能這麼灰溜溜的回去了,於是繼續向秀家問道“縱使如此,也不能有這麼大的差距啊!”
秀家上前半步,與其對視道“不服嗎?你們也可以參與到興修水利的工作中來啊,我保證你們能和他們吃到一樣的吃食。”
另一位代表聽了秀家的話,對秀家責問道“大人這是以勢逼人嗎?”
聽到有人給自己扣帽子,秀家立即出言反駁道“爾等不要混淆視聽,往年普請都是爾等自備乾糧,現如今關白殿下見美濃受災憐惜爾等,已經給了爾等比以往更多的賑濟糧,已經是天恩浩蕩了。
現如今更是給了爾等另一個選擇,接受普請不僅不用自備吃食,還有白花花的白米可以吃,這簡直是天上掉餡餅的事情。
你且問問這位老者,古往今來,天下哪有這般好心的主子,給開出過這麼優厚的條件。爾等不念君恩,還要在這裡誹議關白的不是,難道是要造反嗎?”
美濃國都當了幾十年的順民了,心氣早就被和平消磨光了,現在秀家直接拿造反說事,眾人都害怕的縮了縮脖子。
在場的眾人,只有當初開口的那位老者經歷過往年的災情,現在秀家說此次賑災力度富比以往,災民們紛紛把目光投向那人,最終得到了對方的確認。
見到那名老者確認了秀吉的話,被推舉出來的另外兩人也知道自己的沒了道理,但是依然想要爭取一下,向秀家說道“要是往年普請也就罷了,現如今我等田地尚且受災荒蕪,我等如何有心思去管呢長良川的事情啊!”
“爾等都是壯勞力了,難道為家人爭這一口飯食的能力都沒有嗎?關於田地之事,大可以各村進行統籌,留下部分男丁配合健婦平整,其他人去參與普請賺錢,為家人爭取更好的生活啊!
今日我羽柴秀家在這裡和眾位承諾,我保證所有人的每天都有賑災糧吃,不過質量只能依照最低標準,想要吃得更好只能為官家出力去爭取。
當然我也願意在關白殿下給出福利的基礎上再加碼,凡是參與普請的百姓不止有白米粥可以吃,還能領每天領到20文錢或者一個月領白米1鬥,拿回去給家人改善生活。
至於你們留下誰幫助整理田地,給他們開出啥樣的補償,這就不是我管的事情了,村子裡自己商議去吧!”
戰國的百姓雖然愚昧,但是不蠢,在知道秀家此次開出的條件勝似往昔之後本就已經打起了退堂鼓。
現在秀家又給他們價碼,一人一天20文錢,一個月就是600文,2個月就超過1貫了。這在平時都是很少見的補償了,更別說是在災年,還能兌換白米。
有了這些錢好糧食,他們才能在秀家走後支撐到秋收啊!
一場可能發生的民變就這樣被秀家化解了下來,災民們四五成群的聚集在一起熱火朝天的討論起來,最終答應了秀家的條件,各村派人去幫秀家修築水堤、水道和整修道路,來換取秀家的錢糧支援。
而他們則會分出部分錢糧,給留下來幫助照顧村內田地的男丁和健婦作為補償。而這些的前提就是秀家會依照現在的標準,給他們提供能吃得飽的吃食,不管這個飯有多麼難以下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