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九十六章 宇都宮城內關東佈政(上)

“唉~”長船貞親嘆了一口氣對著秀家說道“我能聽出來,關東本地的國人眾,對於石高制改革頗為牴觸。”

恰逢此時,一旁的明石景親也開口了,他對著秀家和長船貞親說道“主公還有一件事,您別忘了,北條家的賦稅可是4公六民啊!”

所謂貫高制,就是這塊地劃給你,你每年給我交多少銅錢,給我交多少兵員,裡面的產出是多少我領主一概不管的全包制度。

這種全包制度是從上而下的,大名包給領主,領主包給地侍、國人眾,地侍、國人眾包給農民。

農民在這塊地上種了什麼,開拓了多少荒地,上面的人壓根不會去管,只要給我交稅提供兵員就行了。

而石高制,則類似於按工算錢。而農業社會最重要的價值產物就是糧食,想要實行石高制必須要進行檢地,不然你收稅的依據在哪裡?

秀家明白他們兩人的意思,現如今關東普遍實行貫高制,就要進行檢地,可是北條家實行貫高制的徵稅標準的是4公六民,宇喜多家在關西的徵稅標準是五公五民。

而檢地卻是由下而上的,最先受損的是底層的農民和地侍,他們此前因為貫高制在完稅之外開拓的田地是相對免稅的,如今一旦進行檢地,這些田地也必須計入石高之中,要相應提供兵員和稅賦。

這本質上就已經有損農民和地侍的利益了。

如果在加上北條時期徵稅的4公6民和秀家的5公5民的稅賦差異,那麼實際上這些人今後每年要交的稅賦相比以往是多了很多的。

而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惹了農民和地侍的結果只有一個,那就是一揆。

秀家能理解麾下關東武家對於檢地和石高制的牴觸。

很多人其實不願意和秀家對抗,有北條家前車之鑑在前,就算秀家被他們趕走了,他們也吃不住秀吉的幾十萬大軍,最後難逃因為叛亂而家族滅亡的後果。

但是他們的統治基礎來自於底下,當下面的地勢、農民逼著他們反的時候,要麼與他們一起,要麼就被他們碾碎。

關東自古民風彪悍,這也是為什麼西國大多已經進行了稅制改革,而關東北條氏這麼強盛,卻遲遲沒有動靜的原因。

因為他也不敢去觸這個黴頭啊!

而石高制與貫高制在戰爭動員潛力,以及對領地的掌握上的差異已經及其明顯,這也是後期北條氏面對織田德川等家,戰事如此疲軟的原因之一。

當然,戰國的稅賦不只有田稅一種,北條氏的四公六民和秀家的五公五民都是指的天賦。

除了天賦之外還有地子稅和別棟錢,地子稅就相當於人頭數,每個人每年要定額繳納稅賦,別棟錢就是戰國的房產稅。

除了寺舍的屋子,每一個房子更具佔地面積和地理位置每年徵收50~100文不等的稅賦,這到了戰國中後期,已經成了大明門主要的財稅來源。

總體來說,不論西國還是東國,綜合稅賦成本都在6~6.5成左右,再多第地裡的農民就要跑了!

而北條氏所謂的四公六民,最起碼在對的宣傳上起到了作用,讓百姓誤以為這是仁政。

那你說既然這樣,秀家也學者北條家一樣,表面上實行四公六民好了,私底下在地子錢和別棟錢上收回來不久行了?

甚至是為了平穩接受政權,直接延續關東的貫高制度不就行了?這樣還省的下面鬧出矛盾出來。

然而答桉是:不行!

因為北條氏是獨立的大名,而秀家此刻是豐臣家體系內的大名,是豐臣秀吉的家臣。

作為家臣最重要的就是政策與主上步調一致。

你說你作為家臣實行與上級完全不一樣的制度,自己融合不進去體系事小,讓上面覺得你刻意對知行有所隱瞞才是事大啊!

一時之間,秀家竟然陷入了兩難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