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伯曰:“二經脈不可略也,以二經散見於各經,故言十二經脈,而二經已統會於中矣。”
雷公曰:“試分言之。“
岐伯曰:“任脈行胸之前,督脈行背之後也。任脈起於中極之下,以山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嚨,上頤,循面,入目眥,此任脈之經絡也。督脈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以系廷孔,在溺孔之際;其絡循陰器,合纂間,統纂後,即前後二陰之間也。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腹內後廉,貫脊屬腎,與太陽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至鼻柱,還出別下項,循肩膞,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其男子循莖下至纂,與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此督脈之經絡也。雖督脈止於齦交,任脈止於承漿,其實二脈同起於會陰,止於齦交者未嘗不過承漿,止於承漿者未嘗不過齦交;行於前者亦行於後,行於後者亦行前,迴圈周流,彼此無間。故任督二脈分之則為二,合之則仍一也。夫會陰者,至陰之所也。任脈由陽行於陰,故名陰脈之海;督脈由陰行於陽,故督脈名陽脈之海。非齦交穴為陽海,承漿為陰海也。陰交陽而陰氣生,陽交陰而陽氣生,任督交而陰陽自長,不如海之難量乎?故以海名之。”
雷公曰:「二經之脈餘已知之矣,請問其受病何
中文名
《黃帝內經》
外文名
HuangDiNeiJing
又名
《內經》
類別
醫學
成書年代
先秦至漢
內容
靈樞、素問
價值
中醫四大經典之首、“醫學之祖”
同作者圖書
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
作品簡介
名稱由來
《漢書·藝文志·方技略》載有“醫經”、“經方”、“神仙”和“房中”四種中醫典籍,《黃帝內經》被收錄於“醫經”中。
黃帝內經
所謂“醫經”,就是闡發人體生理、病理、診斷、治療和預防等醫學理論之著作。之所以稱之為“經”,是因為其重要性。古人把具有一定法則、一般必須學習的重要書籍稱之為“經”,如儒家“六經”,老子的“道德經”以及淺顯的“三字經”等。之所以稱“內經”,並非像吳昆《素問注》、王九達《內經合類》所稱“五內陰陽之謂內”,也不是張介賓《類經》所說“內者,生命之道”,而僅僅是與“外”相對為言。這和“韓詩內傳”、“韓詩外傳”,“春秋內傳”、“春秋外傳”,《莊子》的《內篇》、《外篇》,《韓非子》的《內儲》、《外儲》之意相同,只是《黃帝外經》及扁鵲、白氏諸經均已散佚不傳。
傳本演變
一、《素問》
《素問》之名最早見於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自序》:“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
日本早稻田大學藏的黃帝內經素問
林億、高保衡等人的“新校正”說:人是具備氣形質的生命體,難免會有小大不同的疾病發生,故以問答形式予以闡明,這就是《素問》本義。隋代楊上善整理《內經》,逕稱為《黃帝內經太素》是頗有見地的。
《素問》自戰國時代成書到齊梁間全元起作《素問訓解》時,一直保持九卷的舊制,只是到全元起注《素問》時,《素問》的第七卷已經亡佚了。王冰認為是“懼非其人而時有所隱,故第七一卷師氏藏之”的緣故。王冰自謂“得先師張公秘本”,“因而撰注,用傳不朽,兼舊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由於王冰補入了《天元紀大論》、《五執行大論》、《六微旨大論》、《氣交變大論》、《五常政大論》、《六元正紀大論》和《至真要大論》等七篇大論,並將《素問》全文廣為次注,所以才從原來的九卷大大
卷七、陰陽繋日月第四十一,病傳第四十二,淫邪發夢第四十三,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第四十四,外揣第四十五,五變第四十六,本藏第四十七
卷八、禁服第四十八,五色第四十九,論勇第五十,背俞第五十一,衛氣第五十二論痛第五十三,天年第五十四,逆順第五十五,五味第五十六
卷九、水脹第五十七,賊風第五十八,衛氣失常第五十九,玉版第六十,五禁第六十一動輸第六十二,五味論第六十三,陰陽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卷十、五音五味第六十五,百病始生第六十六,行針第六十七,上膈第六十八,憂恚無言第六十九寒熱第七十,邪客第七十一,通天第七十二
卷十一、官能第七十三,論疾診尺第七十四,刺節真邪第七十五,衛氣行第七十六,九宮八風第七十七
卷十二、九針論第七十八,歲露論第七十九,大惑論第八十,癰疽第八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