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11章:暗流湧動(二)

因為趙虞早跑了。

趙虞在把黑鍋丟給陳朗之後,他就帶著牛橫、何順等人跑到穎陽去了。

避清淨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趙虞打算在潁陽縣開設一個冶鐵鍛造的工坊。

自今年春耕補種之事徹底告一段落後,為了轉移對江東義師以及他兄長趙寅的擔憂,趙虞決定集中精神,全身心地去鼓搗他的採礦與冶鐵鍛兵之事。

兩個礦場的位置他已經想到了,無非就是負責開採應山的昆陽,以及負責開採臥牛山的舞陽,但冶鐵、鍛造的工坊,他則思考了好一段時間,畢竟這兩座工坊對水有大量的需求,最好臨近河流,還有就是會對當地造成一定的汙染,最好選在某條河流的下游,或者其下游村莊較少的縣城。

最後就是要靠近許昌,以便都尉署運輸、排程將來鍛造出來的兵器。

在綜合考慮之後,趙虞初步決定建在穎陽,因此在被荀異煩擾的情況下,他親自來到穎陽縣視察當地環境,看看是否符合他的希望,如若不符合,就考慮後備選項,臨潁。

四月二十二日,趙虞帶著牛橫、何順幾人抵達穎陽縣。

當趙虞在城內縣衙門口自表身份之後沒多久,穎陽的縣令姚肅,便帶著縣丞丁恢、縣尉馬蓋,慌慌張張地出來相迎。

“下官,穎陰縣令姚肅,拜見周都尉。”

“姚縣令不必多禮。”

趙虞笑著擺擺手,旋即仔細打量眼前這位看似三十來歲的姚縣令。

這是他首次見到穎陽縣的新任縣令,原因是這位縣令既不是李郡守任命的,也不是趙虞或陳朗任命的,而是由朝廷委任後空降下來的——長社、臨潁、召陵等各縣也差不多。

從旁,相比較姚肅的拘謹,縣丞丁恢與縣尉馬蓋就要釋然地多了,畢竟丁恢是陳朗提拔的人,而馬蓋乾脆就是趙虞手下的,他們自然不會像姚縣令那般無所適從。

旋即,趙虞一行人就被姚肅請到了其在縣衙內的廨房,在丁恢與馬蓋二人的陪同下,壯著膽子與趙虞聊了起來,期間,趙虞亦旁敲側擊地試探姚肅,看看這姚肅到底是什麼來歷。

姚肅自然不敢隱瞞,如實道出了他作為‘王太師門生’的身份,讓趙虞感到頗為驚訝——這是他碰到的第幾個王太師門生了?那位王太師在王都究竟幹嘛的?乍一看怎麼到處在收門徒?

當然,驚訝歸驚訝,趙虞也不會因為這姚肅是王太師的門徒就對他另眼相看,更別說拉攏巴結,反而是這姚肅在趙虞面前畢恭畢敬——此人大概也是知曉了趙虞與陳太師的關係,因此不敢在趙虞面前有絲毫冒犯。

相比之下,馬蓋對趙虞的詢問就隨意多了:“都尉,您今日干嘛來了?”

趙虞也不隱瞞,笑著說道:“我準備興建兩座大工坊,一座用來冶鐵,一座用來鍛造兵器……”

聽聞此言,姚肅、丁恢、馬蓋三人都感到十分驚訝。

這也難怪,畢竟開採礦石、冶鐵鍛兵,這事向來是朝廷獨佔,地方郡若有相關條件,想要參與,就必須得到朝廷的許可。

而這種許可,尋常郡一般是很難獲得的,畢竟開採礦石也就算了,冶鐵鍛兵,朝廷對此還是頗為敏感的,輕易不會發放許可。

但正所謂凡事都有特例,王尚德可以利用自己的人脈,讓朝廷默許他搞個軍市,趙虞自然也可以借郡守李旻的地位與人脈,讓朝廷允許他潁川郡冶鐵鍛兵,畢竟李郡守怎麼說也是公族出身,這點面子朝廷應該還是會給的。

更別說趙虞並不打算以私人的名義去建這兩座工坊,而是準備掛靠在潁川郡裡的名下。

事實上,趙虞也可以透過陳太師的人脈去辦,不過他對此有些忌諱,不想驚動那位老大人,或者乾脆點說,他不想引起陳太師的過多關注。

至於如何說服李旻,趙虞對此已輕車熟路——哄騙即可,這位李郡守耳根子可軟了。

這不,當前幾日趙虞向李郡守說起此事,被後者問及為何時,趙虞解釋道:“郡內各縣的米價日漸上漲,再這樣下去,會有越來越多的百姓無力購糧,需要靠官府接濟,與其白養他們,郡裡何不趁機興建一些大工程?比如擴寬河道、修補官道……”

李郡守聽得連連點頭,旋即趙虞便順勢提出了三個大專案,其中兩個大專案,即在昆陽、舞陽兩縣興修礦場,僱人開採礦石,剩下的那個,即在穎陽興建冶鐵與鍛造兵器的工坊。

趙虞對此解釋道:“擴寬河道、修補道路,對郡裡並無財政方面的直接增益,相比之下,不如在昆陽、舞陽興修礦場,將採集的礦石運至穎陽,鍛鍊為兵器,即能用於我郡軍,又能替朝廷分擔打造兵器……”

他在人員僱傭方面說得天花亂墜,李郡守亦聽得天花怒放,當場就表示可以與朝廷溝通看看——這意味著他已被趙虞說動,只是礙於朝廷的態度,不好提前做出保證而已。

終歸是當了一輩子的官,儘管耳根子軟,但沉穩還是在的。

“關於此事,三位可以放心,此事周某已稟告過郡守大人,郡守大人會向朝廷奏請,懇請發下許可……郡守大人乃公族出身,我想這點面子,朝廷還是會給的,是故提前來穎陽看看情況,做一些準備。”

目視著姚肅、丁恢、馬蓋三人,趙虞笑著解釋道。

見趙虞已得到了李郡守的許可,姚肅、丁恢二人心下頓時釋然。

更有甚者,姚肅頗有些心急地想要承接此事:“都尉慧目如炬,一眼就看到了我穎陽的優勢,如都尉所知,我穎陽坐落於潁水河畔,河水不急不緩,常年無有枯竭,兼之下游亦鮮有村鄉,正適合興修都尉所說的大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