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怦然心跳,那是因為,困擾圈內各大唱片多時的疑惑,上週蘇婷公開給予的解惑,得到了應徵。
流行風向漸漸清晰,以重金打造,就算是新人也能冒頭!
這樣的事實,讓很多唱片公司看到了希望。
午後發行的娛樂速遞,頭版第二篇文章又副總監親自撰寫,標題醒目《華語樂壇或將進入春秋時代》
這個世界的華國與地球一般,兩千多年前也是經歷了相仿的春秋戰國。
而國內樂壇興起的近二十年間,數個時代變革階段,被圈內人比作戰國,所謂戰國,就是強強對話,主角是那些巨頭,以及一線唱片公司,下面的二三線唱片公司,頂多就是分一杯羹,更多是神仙打架,凡人遭殃的犧牲品。
之前唯有就是90年代初,那個被稱為歌壇亂戰期的一小段時間,曾被圈內人比作春秋,銷量榜,兩榜上,不時會有新人,二三線歌手冒頭。
好些二三線唱片公司,正在在那個時候迅速躋身一線,而華格則是最大獲利者,從一線中游,強勢衝上了巨頭之列!
不過隨著幾位一線男女歌手封王封后,春秋很快轉入了戰國。
如今,春秋之相再現,新人冒頭的數量,蓬勃的程度,似乎要比90年代初更加迅疾猛烈。
這對下層的歌手與唱片公司來說,絕對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時機。
娛樂最當紅,頭版一片樂評人文章,《新人輩出,超一線統治時代一去不返》。
從抒情慢歌系一統以來,便是有著超一線發片,一二線迴避的預設的規則,這個規則不是圈內定下的,而是唱片銷量逼著大家不得不遵守。
如今,這個預設規則顯然是已經被打破,不算二月李睜挑戰劉明量,也不提三月的神仙混戰,四月的蘇雅箐,雖然連續三週穩定銷量榜首,但完全沒有對其他歌手的唱片銷量,形成壓制之勢,而她本人單月也只是成就預設雙白金。
而六七月,相繼發片的郭逸夫,黎傑,同樣未能強勢壓制同期的其他歌手,甚至黎傑都沒有穩定過單週銷量榜首!
這不是說超一線的人氣弱了,而是樂壇的風向變了,歌迷的口味變了。
午間娛樂報,頭版醒目位置,由資深樂評人撰稿,文章標題為《華璀奇蹟猶在延續,卻並非不可複製》
文中詳細分析了華璀旗下馮志郝七人唱片大爆銷量的原因,列了十幾條,多少有點事後諸葛亮的意味。
但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列出的十幾條,各大唱片都有可能做到,擁有著很大的參加價值,對於圈內來說,是一個大大的振奮劑。
到了下午兩點,音樂協會提供的上週演唱會參考資料,傳真到了各大唱片公司。
劉明量稀市演唱會,1萬5千多個觀眾席,票房84.5。
郭逸夫江市演唱會,連開兩場萬人場,票房83.7。
許巧玲寶島演唱會,連開兩場近3萬個觀眾席,票房86.4。
趙傳雄京城演唱會,近3萬人的室外場,票房89.1。
何靜芸深市演唱會,近1萬5千個觀眾席,票房98.6。
汪豔芬深市演唱會,1萬8千多個觀眾席,票房92.1。
三天王,一天後,一無冕天后,一一線中上游,共六人,上週演唱會票房過了八成。
與前一週六人,只是換了一張面孔,由汪豔芬頂替了柳慧穎。
票房七成半至八成的,總共三人,均為女歌手,蘇雅箐,柳慧穎,舒甄。
其他歌手,七成至七成半,兩人,六成至七成,四人,五成至六成,四人人,五成以下,兩人。
依舊是兩極分化嚴重,處於上方一極的,票房成績不再那般奪人眼球。
劉明量巡演開啟以來,首次票房低過八成半,郭逸夫也是一樣。
趙傳雄與汪豔芬能夠拿下高票房,多少是摻了水分的,前者是因為有寧蘭助陣,相當於一天王一天後的人氣疊加,後者則是因為有李睜的助陣,一人挑起半場演唱會,說是力挽狂瀾也不為過。
真正強勢的是兩位後起的女歌手,許巧玲三萬人的場子,近9成票房,人氣之高讓人咂舌。
至於何靜芸,她的人氣足以支撐六地2萬人以上的室外場,保守地選擇了1萬5千人場子,一票難求,算是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