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德經三字之後的第二行,他們便看到了道德經名揚天下的開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這一句話語,在平常看到時,他們會有一點點的獨特感覺,而如今,在陳逸這幅書法之中,他們卻是感受到了一種道家的平和簡靜之意。
那一個個字跡,都充滿了靈性,讓他們漸漸投入到了書法所構成的意境之中,讓他們彷彿看到了一個宏大的世界。
他們不斷的隨著字跡,往下看去,對於道教經典,歷代都有著許多文人涉獵,更有許多的書法家借道家之法修身養性,或將道家文化融入到書法之中,王羲之的小楷,就是如此。
在隨後的觀看之中,他們現,陳逸並沒有按照道德經的章序,一章章的書寫,而是從其中摘選了一些著名的章節,那些讓人耳熟能詳的詞句。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各種在腦海中記憶猶新的句子,不斷的湧現出來。
結合著陳逸字跡之中的筆意,讓他們感受到了道德經所湧現出來的獨特意境。
黃庭經是道家的修煉經典,而道德經,卻是道家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句典籍,裡面所概括的哲理和思想,遠遠比黃庭經更加能夠讓人深入思考。
小楷創始於三國魏時的鐘繇。他原是一位隸書最傑出的權威大家,所作楷書的筆意,亦脫胎於漢隸。筆勢恍如飛鴻戲海,極生動之勢。
而書聖王羲之,將學自鍾繇的小楷書法更加以悉心鑽研,使之達到了盡善盡美的境界,亦是奠立了華夏小楷書法的欣賞標準。
小楷之所以被眾人如此的重視,是因為它是日常所用到最多的書法,科舉之時。試卷中所用的就是小楷,而閱卷的考官。大半是先看字,再看文章,字如果不好,那麼文章再好也要受到影響。
王羲之信奉道教。將修道和書法藝術相互契合,相得益彰,其所寫出來的小楷書法,追求著一種和諧之美,輕重協衡,剛柔並濟,奇正相錯,方圓並用……將書法的一些矛盾都控制在適當的範圍之內,這與道家文化十分契合的中庸之道。
他們在這一幅書法中。完完全全感受到了王羲之的那一種筆意,那一種意境,同樣。還有著道德經字跡之中,蘊含的那一種靈性,更是讓他們彷彿進入到了道德經所創立的宏大世界之中。
此時此刻,那些沒有看過陳逸書法的人,都是沉浸於這幅書法所營造的意境之中,而吳公子三人。看過陳逸小楷黃庭經的人,面上卻是露出了濃濃的震撼。
因為這一幅小楷道德經所讓他們感受到的意境。與小楷黃庭經有著很大的不同,黃庭經,給予他們更多的是平和的意境。
而這一幅道德經,似乎讓他們陷入了一種哲學的思考之中,每一段話語,都是那樣的耳熟能詳,可是在這幅書法中,卻是帶給了他們獨特的感受。
一樣是道家經典,卻是因為內容不同,讓他們感受到了不同的意境,此時此刻,他們完完全全對陳逸佩服的五體投地,這才是真正的書法大師。
每一幅書法,都是一個獨立的世界,而不會有任何的雷同,吳公子覺得,將這一幅道德經買下來,與家族中的黃庭經放在一起,那麼,他們家族或許比得到一幅章草書法,名氣會更加的大。
章草書法,帶給他們的是巨大的驚喜,而這一幅小楷道德經,帶給他們的則是濃濃的震撼。
對於王羲之的小楷,在場的世家公子,沒有接觸者廖廖無幾,他們的書法水平或許很低,但是在家族中耳濡目染之下,對書法的鑑賞能力,卻是不弱,此時此刻,他們已然看出了陳逸書法中所蘊含的王羲之筆意。
這幅書法之中,蘊含的筆意之濃,簡直比他們所看到過的摹本,都要強太多太多了,這給人的感覺,就好像是王羲之的真跡一樣。
坐在中央處的朱公子,眼睛沒有眨一下的緊緊望著這幅小楷書法,宮廷之中的楷書書法,數不勝數,特別是王羲之的小楷書法,甚至還有唐宋年間的摹本,幾可比擬王羲之的真跡,可是在他看來,所蘊含的王羲之筆意,也沒有眼前這一幅小楷道德經,那般的濃厚。
此時此刻,他的心中湧出了驚濤駭浪,寫出這般書法的人,真的只是一個年輕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