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眾人的模樣,陳逸微微一笑,他能夠寫出今草的雛形,其最關鍵的原因,就是因為悟通了書體轉化最為重要的一點,隨後,由頂級書法術傳遞過來的感悟,使得他的今草書體,擁有了雛形。
這一個雛形,正是吸收了章草的一些感悟,作為養份,從而形成的,所以,有了章草做為根基,他的這個今草,才會在雛形階段,就如此的優秀。
過了一會,王羲之等人從這幅書法中回過神來,面上帶著濃濃的驚歎,許詢剛想開口說些什麼,卻是察覺到了王羲之的目光,與其對視了一眼。
“玄度,我們先來說說這篇文章如何吧,至於書體,稍後再談。”王羲之面帶笑容,緩緩的說道,這幅書法所寫的文章,所用的書體,都是讓人驚歎的存在,所以,自然需要一個接一個的討論,而陳逸由章草轉化而來的今草,其重要性,遠在這篇文章之上。
許詢點了點頭,目光放在了這幅書法之上,這整篇文章字數不多,其中所蘊含的意義卻是能夠觸動他們的心靈。
“這一篇愛蓮說,精妙至極,在我看過的文章中,能夠達到這種境界的,廖廖無幾,前一部分對蓮花高潔的形象極盡筆墨,去鋪排描繪,而第二部分,則揭示了蓮花的諭義,分別評論三種花朵,並以蓮花自況,抒了其作者內心深沉的慨嘆,看似簡單,其實背後的意指,足可以讓人深思,逸少兄,你覺得呢。”
王羲之看了看書法,感慨了一聲,“玄度,在評論之前,我有一個問題需要詢問輕雲。”
說著。他朝著陳逸問道:“輕雲,不知你可否告知創作此篇文章的那位老夫子的身份。”
陳逸搖了搖頭,“先生,我與那位老夫子只是相處了數日而已。並不知曉他的身份如何,不過看其氣度不凡,相必不是普通人物。”
王羲之點了點頭,“能夠創作出這篇文章之人,又豈是普通之人。想必也是出身世家,在朝為官,這篇文章,看似描寫蓮花,卻是藉著蓮花的純潔,來表達作者內心的想法,以及對當前朝政和社會的黑暗進行諷刺。”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正是文章中的妙筆,意指朝政黑暗。想要在其中保持自己高潔的品格,就如同蓮花出淤泥而不染那麼的艱難,而他並不想同流合汙,至於濯清漣而不妖,想要實現,更加的難,這或許只是一個美好的願望罷了。”
“最後面的這段話,可是說是另一處妙筆之所在,對三種花朵進行了評判,菊花之隱士。牡丹之富貴,蓮花之君子也,在這種黑暗的朝政社會之下,有人喜歡像菊花那般。成為高深的隱士,隱居在世外,有些人則喜歡像牡丹一樣,去追求富貴,不在乎心靈如何。”
說到這裡,王羲之抬頭望了望遠處的湖水。那些蓮花,依然是那麼的純潔,“當今朝代,想要做隱士的人,並不在少數,我們亦是在其列,而貪圖富貴者,更是在多數,至於像蓮花一般,能夠在朝政中出淤泥而不染者,卻是少之又少,誰又能像這篇文章的創作者那般,去喜愛蓮花,像蓮花一樣的高潔呢。”
聽到王羲之二人的評論,陳逸感嘆一笑,這一篇文章,除了改了一些現在所沒有的事物之外,還小小的改動了其他一些方面,以使得整篇文章,更加貼近東晉朝代。
他之所以沒有去說這篇文章或者是那段句子是自己創作的,就是因為沒有經歷過一些事情,是創作不出一些東西的,就比如這蓮花所諭示的官場一樣。
此篇文章的創作年代是在宋代,當時隱士之人十分的稀少,在文章中就已然表示了出來,而在東晉,正是隱士盛行的時代,許多文人雅士,不願留在朝中為官,只願隱居在山林之中,傾情于山水之間,所以,他也是進行了小小的修改。
雖然他的修改,並不是太過完美,但也是極為貼近於東晉時代,否則,也不會讓王羲之二人如此的感慨了。
“此篇文章的創作者,定是一位高潔清白之人,能夠在官場之中,出淤泥而不染,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否則,也不會有很多文人,辭官隱居了。”許詢感嘆的說道,這一篇文章,足可以觸動任何文人的心靈。
王羲之輕點了點頭,透過三種花朵,將現在官場上的三種人形象而生動的表現了出來,這篇文章寫得可謂是出神入化,“有些時候,說說容易,想要做到,卻是極難,任何人都無法保證,一生在官場中能夠出淤泥而不染,我們現在的隱居,或許是一種逃避,但更多的,只是想保持自己的本心罷了。”
無論他們怎樣看待這篇文章,不可否認,這文章中的一些內容,都是觸動了他們的心靈。
“好了,這篇文章的評論先到此為止,我們接下來,便來說一說輕雲這幅書法的字型如何。”王羲之目光放在這幅書法上,笑著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