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的泥土從山坡上滑了下來,原本的擋土牆也失去了應有的作用。
大塊大塊的擋土牆,被傾瀉的山體衝了下來,掩蓋了小部分的隧道口。
此時正有大量的消防員,正在將這些紅褐色的泥土運走。
幾個穿著白色衣服戴著白色工程帽的研究員,正在飛速地用電腦分析著此時長青隧道內的情況。
已經到場的各個中隊的中隊長,則圍在幾個研究員身後竊竊私語。
“這長青隧道年紀太老了。”
“30多年的老隧道,即便是維護工作做得比較到位,問題也是很多的。”
“這下麻煩了,卡在下班放學的高峰出事。”
“按照平時這邊的車流,裡面被困的人數可不是一個小數目。”
“又是一場硬仗!”
“以我們現在的情況不好處理呀。”
在幾個中隊長低聲討論中,幾臺電腦發出滴的一聲顯然是已經完成了初步分析。
幾個中隊長立刻停下了交流,他們湊到研究員旁邊,想要第一時間看到分析結果。
研究員很快得出結論:
“根據聲納探測,以及我們透過系統建模預計。”
研究員踟躕了幾秒,咬了咬牙繼續說道:
“情況可能會非常糟糕,我們用電腦模擬了1000多次。”
“最好的結果,曾經加固過的最穩定的中心區域,還能保留了一段大約一百米左右的安全區域。”
“最壞的結果,這1120米的隧道,除了北側入口一百多米的位置以外,全部淪陷。”
“剩下百分之85的模擬結果,隧道內沒有完全坍塌的距離,不超過100米。”
聽到研究結果,所有中隊長的心都咯噔了一聲。
他們知道這回事情是真的大條了。
就聽研究員繼續說道:
“南側這邊的隧10 10塊錢一個啊輛貨車追尾側翻,隨後引發的爆炸,直接破壞了隧道的主體結構。”
“巨大的爆炸引發結構共振,讓一些原本已經老化的建築結構瞬間分崩離析。”
他手指著電腦示意圖:
“你們看,正常隧道的建築都是分段式結構。”
“通常是每100米或者150米就進行一次分段,就是為了避免主體結構出現共振現象。”
“然而長青隧道的建築年限已經超過35年,那時候是使用的整體澆灌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