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將明未明,靠牆擺放的青銅油燈照得滿殿敞亮。劉詢唇邊含笑,掃了群臣一眼,道:“眾卿還有事啟奏麼?”
一早上解決三件事,都是由自己一言而決,群臣無不信服,這才是當皇帝的感覺嘛。
以蘇執為首的文官紛紛道:“臣等無事。”
一般事務都是寫在奏摺上,送給皇帝批示,只有大事或有爭議的國策才會拿到早朝上討論,要不然一兩個時辰的早朝哪討論得完?今天只有三件大事,都議完了。
再說,蘇執以前從來沒有獨擋一面,一切看霍光的臉色行事,做霍光的應聲蟲,難得拿一件事在早朝上討論,也是霍光暗中授意,或是揣測霍光的心意而為之。猛然間,真的成為文官之首,他只有一絲興奮,倒有八分茫然,一分害怕,心想總得了解皇帝的性情後,才好行事吧?
劉詢意猶未盡,看了程墨一眼。
程墨道:“陛下,臣有一事啟奏。”
果然還是兄弟靠得住,劉詢兩眼放光,道:“程卿有什麼事,快說。”
程墨道:“陛下,自高祖以來,實行的是舉察制和徵僻制,天下英才未能盡入朝中為官。臣請陛下實行科舉制,開科取士,取天下英才為陛下所用。”
開科取士之法,程墨已經跟劉詢提過,劉詢聽後深覺此法精妙,只是為了不觸怒霍光,不敢實行。
在朝政由霍光把持時,提出科舉制不僅沒有實踐的機會,反而會引起世家的反感,而劉詢又不能成為有力的後盾,所以程墨直到此時才提出這件事。
此言一出,殿中議論紛紛。
憑良心說,現在能出仕為官的,都是名門世家或是地方大族的子弟,寒門子弟幾乎沒有為官的機會。試想,在必須有官員或是大儒的舉薦信,才能為太守等地方官所聘任的年代,寒門子弟哪來的機會展示自身才華?又有哪個官員、大儒會自降身份和寒門子弟結交?
程墨此舉,可以說,斷絕了地方官以國家公器為已所用,網羅人才的機會。同時給了寒門子弟出人頭地,得以出仕為官的良機。
武將的功績來自沙場,開科取仕也好,舉察入仕也好,對他們影響不大,議論幾句後便漸漸做壁上觀。
文官這邊,卻是越說越大聲,殿中亂糟糟像菜市場。
這提議一出,必然受到來自文官以及世家等既得利益者的激烈反對,程墨早有心理準備,面帶微笑端坐在位子上,由得文官們說去。
劉詢卻更加興奮,朝臣有紛爭,最後只能由自己這個皇帝出面當裁判,按自己的旨意行事。這樣的機會,他已經等很久了。
“陛下,萬萬不可。寒門子弟吃穿都成問題,哪有銀錢讀書?既然連字都不識,何能參與政事,出仕為官?”司徒羅光撥高聲音率先跳出來反對。
羅光身為三公之一的司徒,能力是有的,報國之志也是有的,只是霍光權傾朝野,他便聰明地選擇迎合霍光,在不違背自己底線的政事上,遵從霍光的決定,適當的向霍光諫言獻策,所以霍光才把他提撥到司徒之位。
要不是蘇執夠會忍,丞相之位怕早就是羅光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