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天明不久,夏初的晨風帶著幾分清爽,席捲過整個大慶殿。
此時正是朝會時間,趙曙端坐在大慶殿上方的龍椅上,曹太后則坐在皇帝右邊稍微矮一點的位置上。
堂下,以三相、三司、樞密使為首,百官按照自己的位置,嚴肅站立著。
趙曙臉色有些蒼白,很是失望的看著下方的百官,他第一次痛恨起太祖趙匡胤來,為何非要定下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祖宗家法,以至於,當個皇帝處處受到掣肘。
當年仁宗皇帝提議將張貴妃的伯父張堯佐任命為三司使時,便是被當時的龍圖閣學士、開封府府尹噴得滿臉口水,而不得不打消了任命張堯佐為三司使的念頭。
當時尚且年幼的趙曙,聽了之後還會覺得好笑,還會覺得有包拯這般正直不阿的官員,乃是大宋之幸。
可等到現在,等到他坐上了皇帝這個位置之後,他才知道,先帝真的不容易,因為,登基以來,自從順順利利的辦了三件事之後,趙曙也開始受到了百官的掣肘,隨意提議個什麼東西,都有官員跳出來給他指出弊端,他要想執行那件事,那就非得把百官都給說服了才行。
而辛十一此事,更是不用多說了,這已經不是說服不說服的問題了,在辛十一的一番動作之後,如今的局面,已經徹底變了,變成了,好像他是個昏君,非要殺害辛羸這個為國為民的賢良一般!
可恨啊!
這般朝堂上的權力制約,大宋又如何出得了唐太宗那般英明君主啊?!
沒錯,有宋一來,幾乎歷任皇帝都想成為唐太宗那樣的人,去征服四夷,做天下的天可汗!
微微一嘆,趙曙也漸漸明白,在大宋的朝廷上,遠遠比契丹的朝廷更麻煩,契丹遼國那邊,雖然崇尚中原文化,卻基本上還秉持著以前那一套,強者上,弱者下,很簡單。
可在大宋的朝廷上,其實也不過就是一種更加複雜的市井叫賣罷了,皇帝與百官各自說出自己想要的利益,然後,互相砍價,砍出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價格了,那麼,那件事才能真正的做成,否則,趙曙毫不懷疑,會有第二個包拯一般的傢伙跳出來噴他滿臉的唾沫!
“有事上奏,無事退朝!”有些心灰意冷的趙曙,淡然開口,甚至是有些默然和麻木,因為,今日朝會的內容不用多想,必定是百官都為辛十一請正名的事兒。
想來想去,趙曙腦子裡突然冒出一個莫名其妙的念頭:或許,辛十一比他更適合當皇帝?!
想著這兒,趙曙便是微微一顫,辛家嚴格來說,是太祖與京孃的後人,也就是說,辛家其實也是太祖一脈的皇族子孫……
這念頭一浮現出來,趙曙本來沉默下去的殺心,又慢慢的升騰起來。
不對不對,辛家只是與京娘有關係,京娘生的可是個女兒,而且,京娘那一脈的辛家人可從來沒有執掌過辛家!
血脈資格被否定,趙曙又鬆了一口氣,短短時間內,他已是無數次情緒起伏,臉色也越發黯淡起來。
“臣有奏!”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官從百官佇列的末尾走到了大殿正中間,他乃是廣南東路的潮州知府,持萬民書進京的,昨日見了曾公亮,今日便被安排出來點火了。
“臣潮州知府吳都,今日天下盛傳辛十一造反之事,然則,廣南路百姓盡皆受辛十一產業恩惠,得以前往海外謀取百倍利益,如今得知謠言,百姓紛紛請命,以萬民書與臣,特此攜萬民之心,入京為開國縣男、銀光祿大夫辛羸辯駁正名。”說著,這吳都迅速拜下行禮,從懷裡抽出厚厚的一個本子,恭敬的遞上。
這本子便是萬民書!
有太監從殿上梯子上走下來,邁著小碎步,不發出半點聲音的走到了吳都面前,將萬民書取過,又迅速的走到龍椅前,呈遞給趙曙。
趙曙開啟萬民書,隨意的看了一眼,面無表情的放在一邊。
也是這個時候,又有兩個地方官站出來,再度呈遞上萬民書。
時機合適,王矽出列:“陛下,辛十一曾說過,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臣深以為然,既然三府百姓都為辛十一平凡,臣以為,辛十一謀反之事,怕是有蹊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