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學說中,古人以四季為中心,把自然界各種現象統一成相互聯絡的有機整體。四季可以說是自然界中影響人體的最強烈的陰陽變化因素。
不過,一年只有四季,如何與五行相配合呢?古人們把大體夏季後半段即不僅高溫而且多雨潮溼這一段分出來成為“長夏”,這樣就一年五季了。
春,夏,長夏,秋,冬五季相應於五行的“木、火、土、金、水”,相應於農作物就是“生、長、化、收、藏”,相應於氣候特點就是“風、暑、溼、燥、寒”。
但是,中醫對自然界的五行分類最終是為診病治病服務的。
因為既然是宇宙間萬事萬物都具有五行結構,那麼人體也不例外。因而逐漸形成了以五臟為中心的人體髒象學說。五臟的相應五行歸類分劃是,“肝、心、脾、肺、腎”。
具體說來,因肝有疏洩作用,喜條達而惡抑鬱,“通於春氣”,即與春季的生髮性質相似,而春屬木,故肝亦為木。
心主血脈、藏神,心臟功能健全,則血液執行正常,精神旺盛,面色紅潤,“通於夏氣”,即與夏季萬物茂盛相似,夏屬火,故心亦為火。
脾主運化,食物化生的水態精微從胃入脾後,由脾進一步消化,並吸收和轉輸全身,供生命活動之需要,“通於土氣”,即與土生萬物相似,故脾屬土。
肺主呼吸,主肅降,喜通暢、清淨,“通於秋氣”,即好像秋季之天高氣爽。秋屬金,故肺亦為金。
腎藏精,“主津 液”,“主蟄,封藏”,“通於冬氣”,即好似冬季中生物蟄藏。冬屬水,故腎亦為水。
這樣就把五行和五臟的聯絡建立起來了。中醫理論甚至還把人體的五腑、五官、五體、五態、五脈等都聯絡了起來。
下面舉五官為例,例如中醫認為肝開竅於目,心開竅於舌,脾開竅於口,肺開竅於鼻,腎開竅於耳。
有肝病的人眼睛不經常發黃嗎?脾弱的人不常口淡無味嗎?腎病的人不多耳鳴嗎?
再如五行對應於人的五態為“怒、喜、思、悲、恐”;大怒則傷肝,大喜則傷心……。歷史上范進中舉;喜得發瘋,就是很好的例子。古代認為精神現象之屬心。
但是,光是有了構架,還是不能具體診病治病。五行治病的原理是根據五行間的相互關係,即生、克、乘、侮理論,來調整臟腑間相互作用,達到臟腑恢復正常功能,人體陰陽平衡。
舉例說,一個人如果經常患外感,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正氣不足,具體地說,是脾肺不足。當脾氣不足,會導致肺氣不足,因為中醫認為脾屬土,土生金,肺屬於金,所以可以這樣描述,脾胃是肺的母親,當母親的身體出現問題,兒子一定會虛弱。
這個道理用現代語言講,就是消化系統出了問題,不能正常吸收營養物質,會導致呼吸系統的免疫力低下,導致外部致病微生物的入侵。
由上可見,中醫的陰陽五行對中醫來說是多麼重要,它就像中醫的靈魂貫穿中醫始終。沒有了陰陽五行的中醫就像一個失去靈魂的人,是很快就會消亡的。”
在鄭好陳述完答案後,王鳳駿問:“這道題包括答案是你在什麼書上看到嗎?”鄭好說:“是我自己思考的。”
王鳳駿連連點頭說:“作為一個民辦學校醫學生能夠思考出這麼深刻的問題,的確有些出乎我的意料。近幾年廢除中醫的言論甚囂塵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有人要廢除中醫的陰陽五行,他們認為陰陽五行就是封建迷信,就是無用的東西。
你的這道題很有時代意義,把握了時代的脈搏。有力的反駁了那些不懂中醫卻整天指手畫腳的人。
你給出的答案深入淺出,讓我們深刻理解了陰陽五行對中醫的作用,很有種撥開雲霧見太陽的感覺。
中醫的這些理論都是先輩們智慧的結晶,能夠很好的指導臨床,事實證明它們是的的確確有效的理論,絕不是虛無縹緲可有可無的存在。”
宋清哈最後得分是五分。王鳳駿對宋清哈解釋說:“這位同學不要氣餒,不是你的中醫知識不夠紮實,實在是這道論述題涉及的知識面過於龐雜,回答起來過於棘手。
你的回答對於你們這個階段來說,應該是相當不錯了。希望下面你也能夠拿出一道有水平的中醫題難倒對方。”
胡凌風高興地晃了晃拳頭,低聲說:“鄭好,你果然是好樣的,沒有讓我們失望。”
時誠信嘟囔說:“這麼有水平的問題怎麼可以不加個一兩分呢?這評委也太小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