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昀拒絕出頭,一下子就讓金尚憲等人絕望了。
以往的時候,他們最希望的就是夏國不要干涉朝鮮的事務。
他們才是朝鮮的主人公。
可是現在,明明希望夏國出手,夏國卻拋棄了他們。
不得不說,一飲一啄,都有因果。
沒有王昀的出手,朝鮮眾臣根本無法拒絕光海君和北人的提議。
畢竟國君剛剛被刺殺。
雖然這個刺殺看起來是那麼多湊巧,似乎刻意而為。但政治就是如此,全看誰的表演更到位。
金尚憲等人拿不出什麼證據來,便只有都是主動權。
為了保護國君的安全,為了避免潛在的危險,更換王宮的保衛力量勢在必行。
光海君和北人掌握了名份大義,絲毫不給金尚憲等人拖延、轉圜的機會。
他當場任命北人當中的柳希奮為王宮守禦使,挑選士兵,組建王宮衛隊。
這代表著,從今以後王宮將成為光海君徹底掌握的區域。
他終於有了一個自由自在的空間。
事情抵定,眾人散場。
來到王宮外面,金尚憲腳步加快,想要追上王昀痛陳厲害,希望夏國不要疏忽大意。
金尚憲已經敏銳地感覺到,光海君似乎野心不小。就此放任下去,恐怕會鬧出大亂子來。
可他依舊沒有來得及。
眼睜睜地看著王昀上了馬車,在重重護衛之下揚長而去,並不願意和朝鮮的眾臣有過多的交集。
從表面看來,他這種避嫌的做法很好。可是卻讓金尚憲等人如同被拋棄了的孩子,隱隱感到局勢正在失控。
可是又能怨得了誰呢?
當初局勢穩定後,他們自以為大權在握,凡事都儘量避開夏國的官員。
許多政策施行的時候,也是在他們的干擾下變了樣。
就比如孩童入學一事,按照夏國的指示,凡是適齡兒童,不管男女都是要入學的。
可金尚憲等人堅持不讓女童就學。
王昀為此格外光火,好好發了一通脾氣。
但時隔許久,他再悄悄去鄉間視察,發現女童仍舊沒有得到入學的機會。
更讓他憤怒的是,夏國資助建立起來的學校,竟然只有士人階層的孩子才能就讀。
普通百姓的孩子讀了三年級後,不管成績好壞都被趕出了學校。
顯然,朝鮮的既得利益者並不希望他們的權益被窮苦百姓侵犯。
這樣的事情多了,王昀也心累了,乾脆來了個眼不見、心為靜。
這一次的詭局,他也不打算出手,任由這些朝鮮人自己折騰吧。
缺少了夏國的支援,朝鮮眾人全都無處著手,士氣大受打擊。
唯獨金堉不同。
他雖然和宋時烈關係匪淺,但自認為不是宋時烈一黨。
他可是左永的岳父,理應算作親夏人士。
回到家中後,金堉百般思量,叫來了金左明。
“今年的災情眼見著不會消退,糧食必然減產。你去和上國的貴人們商議一下,希望能夠多多進口糧食,不能讓百姓們捱餓。”
金左明領命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