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十一章 控弦破左的

鄧瑜對西北邊防軍的裝備進行了介紹,他先從步兵彈藥介紹起:

談槍以前,先要談子彈。***的中央軍選擇了德意志系的7.92X57子彈作為制式步機槍子彈,&nm毛瑟步槍彈的優點是威力大,殺傷效果好,缺點是全彈的尺寸和質量都比較大,後坐力太大。

基本上,當時流行的全威力槍彈,如7.92mm毛瑟步槍彈、美國國斯普林菲爾德0.3006步槍彈和蘇聯7.62mm 莫辛納甘槍彈都有類似的特點。口徑在7.5~8mm之間,槍口功能都超過3500J。這類槍彈的遠距離存能好,更適合作為機槍子彈,用於遠距離火力壓制;而作為步槍子彈,則顯得威力過剩。

&nm毛瑟步槍彈的後坐力對於身長體壯的歐美人種還能承受,對於個頭普遍矮小一些的東亞人種而言就顯得太大了。尤其是當時華夏國士兵普遍營養不良,身體瘦弱,尤其是對新兵而言,一下子使用這種全威力槍彈,很難控制好槍支。再加上當時華夏國軍工生產能力薄弱,軍隊實彈訓練少,沒有機會去慢慢適應強大的後坐力。最終造成的後果就是士兵在戰鬥中控制不好步槍,射擊精度不佳,子彈的殺傷力再大,打不準又有什麼用?同時,在大規模戰爭時期,參戰部隊往往要持續作戰好幾天得不到休息,過大的後坐力很容易導致士兵疲勞,體力迅速下降,從而影響部隊的持續作戰能力。

與華夏國人體格類似的義大利人、日本人就都選擇了6.5毫米的子彈。當時也有人意識到,7.5~8mm口 徑的全威力槍彈作為機槍彈很優秀,但 是作為步槍彈,卻存在威力過剩、後坐&nm槍彈成為主流的同時,6.5~7mm步槍彈也 並行發展,並經歷了從圓頭彈到尖頭彈的嬗變。這其中種類最多的是6.5mm口徑槍彈,主要有日本的有坂6.5×50mmSR槍彈、義大利6.5×52mm卡爾 卡諾M1891槍彈、荷蘭/羅馬尼亞使用 的M1892&nmR曼利夏槍彈、希 臘的M1903&nm曼利夏舍瑙厄&nm毛瑟彈等。

這些槍彈的共同特點是槍口動能適中,在2 440~2 847焦耳之間。這些槍彈中&nm毛瑟彈的服役年限最 長,它由德國的6.5mm毛瑟步槍彈發 展而來,特點是彈頭尖銳、初速高、後 坐力小、射擊精度高、彈種齊全。後來&nm格倫德爾彈就是由它&nm口徑的槍彈如果用於機槍火力壓制,的確存在遠距離停止作用偏小的缺點。但在用於步槍時,只要其威力能夠滿足在一定距離上精確射殺目標的要求,就已經足夠了。

&nm槍彈未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成為 主流槍彈,主要原因是當時的作戰方式 更重視機槍的遠端效能。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機槍和鐵絲網的戰爭,作戰的基本方式是塹壕&nm口徑的遠射程、大 威力的非自動步槍和水冷式重機槍才是&nm口徑槍彈儘管效能優 異,但其彈頭較輕,存在遠端效能相對較差,殺傷作用不足的問題,加之習慣於使用7.5~8mm大威力槍彈的軍隊一時無法接受新的槍彈口徑,因此沒有得到廣泛裝備使用。

民國自袁世凱小站練兵開始就是第一位德粉。德棍算是第一個大規模用尖頭彈的,隨後法雞和腐國,美帝之類的紛紛效仿。一戰之後,德棍繼續反思步槍彈,一個是他們覺得尖頭彈雖然彈道不錯,但是彈頭太輕導致了存能不大好,而且德國人確實也在考慮把標準步槍縮短一點,而輕尖彈不大適合短管子步槍。於是一款8x57mm s.S.彈被丟了出來。也就是二戰時期德國主流的重尖彈。

重尖彈比輕尖彈多了個艇尾,所以重量增加到了12.8克。初速也略有下降(800m/s不到),但是這個艇尾在流體力學上可以減少亂流、降低阻力、增加彈頭飛行穩定。但有個問題出現了,因為彈頭增重,而且98K的管子也較短。所以彈道拋物線在二戰各種步槍裡算是最彎曲的...因此,短管毛瑟的精度神話不要再傳了。但是重彈頭,存能好的重尖彈用在MG34/42上用於遠端火力壓制不錯。

西北邊防軍採用的也是德國7.92x57mm毛瑟步槍彈,但是與中央軍不同,採用的是sS重尖彈。中央軍採用的S輕尖彈是尖頭、平底鉛芯彈頭,彈頭較輕,初速較高,但是遠距離存速存能較差。

邊防軍採用的sS重尖彈採用尖頭船尾鉛芯重彈頭,彈頭重,氣動外形好,雖然初速比輕尖彈略低,但是彈頭在遠距離上的存速存能比輕尖彈更大。中央軍和邊防軍一樣,制式步槍都是短管毛瑟步槍,發射S輕尖彈槍口噪聲、火焰和後坐力都太大,發射sS重尖彈反而有改善,所以邊防軍抗戰中乾脆統一彈種,步槍和機槍全部使用sS重尖彈。

下一個話題是班組火力支柱輕機槍。引進華夏國很早很早,早到了大清宣統年間,廣東兵工廠已經開始仿製麥迪森輕機槍了。後來1920至1923年間,就有華夏國不少派系軍閥和國民革命軍先後購買過捷克邵沙1919式輕機槍,這就是著名的ZB26的前身,1915式與1926式從外表看幾乎沒有區別,只有專家從結構上能講出個ABC。

1927年即ZB26式剛出廠的第二年,華夏國軍閥馮基善、陳濟棠、閻百川等曾專門派人去歐洲洽談購買邵沙1915式機槍,結果到了捷克發現了經改進效能更好的1926式機槍,於是紛紛調整計劃,搶先一步購買了第一批ZB26式輕機槍,回國後幾經大戰洗禮受到交口稱讚。一傳十十傳百,幾乎所有軍閥和國民革命軍都將輕機槍採購確定在捷克26式上。

據當時民國駐德意志國公使館資料,僅1927年到1930年四年間,華夏國就購買了至少4000挺ZB26式輕機槍,其它渠道還有多少挺無法統計。1931年起,金陵政府軍政部統一了國內對外武器採購大權,禁止任何個人或團體私自進口武器,否則以走私論處,並指令民國駐外使領館必須聽命於中央政府。至此結束了武器進口的混亂局面,正式成為國家行為。經過幾年的使用,捷克式機槍得到軍隊普遍認可,政府武器採購清單中,捷克ZB26式輕機槍佔有較大比重,根據正式統計從1931年到1937年抗戰開始,華夏國政府進口捷克ZB26式機槍約24000挺,其中:1931年1000挺,1934年5000挺,1935年8000挺和1937年達到10000挺。

根據捷克政府武器出口統計,捷克布林諾兵工廠自1927年至1939年,共向華夏國銷售了ZB26式輕機槍30249挺。1931年軍閥購買4000挺,19311937年華夏國政府購買24000挺,正式資料即為28000挺。還有2249挺的差額,可能是抗戰爆發後民間或華僑的零星購買行為。

對捷克ZB26式機槍最早的仿製,可以追述到購買那一年。1927年軍閥想少花錢多辦事,把買來的捷克式機槍送到天津大沽造船廠,當年就仿製出第一批樣槍。同年鞏縣兵工所也試製過,但質量都較差。

2 各地軍閥的仿製。

由於戰場上機槍損耗較大,各地軍閥都把仿製作為主要補充措施,比較著名的有。(1)蜀省軍閥劉浦澄的21軍重慶槍械修理所1931年開始仿製捷克式機槍,到1939年共造出2000挺;(2)廣東軍閥陳濟棠的廣東兵工廠1933年仿製,到1937年共生產3000挺;(3)山西軍閥閻百川下轄的西北兵工廠,1934年仿製,最高月產量600挺;(4)桂系軍閥下轄的桂省第一機工廠1933年仿製。

然而新武器的使用,必須與新戰術的使用相互匹配,輕機槍的出現,註定了將引發步兵戰術的全面革新,在這方面,華夏國陸軍遠遠地落在了世界軍事界的後面。中央軍一直在沿用1928年的步兵操典,這個操典,基本是日本明治年代步兵操典的山寨版。它的戰術基礎是建立在發揚旋轉後拉式槍機步槍火力的基礎上的,和郭汝桂在黃埔軍校時候學習的步兵戰術沒有差別,那時候步兵連進攻和防禦的戰術核心就是採取散兵線戰鬥隊形,用步槍形成火線殺傷敵人,最後白刃格鬥決定勝負。這套戰術來自古老的十九世紀中葉,是以步槍兵為主,沒有機槍年代的戰鬥隊形。

北洋軍閥和國民革命軍北伐直到一二八淞滬抗戰,一個訓練有素的連隊是這樣戰鬥的:

首先,要進入「疏開」隊形。「疎開為步兵戰鬥之主要法式,以減殺敵火力效力,發揚我火力及衝鋒力為本旨。」(步操124於是,連長口令:「統統有就地散開!」。原本採密集集合隊形的步兵連,中央伍不動,兩翼向左右沿伸散開。散開的距離因戰鬥需要由連長指定,但一般是間隔四步(步操132。一個連長要展開多少部隊?在民國17年步操,戰鬥單位是「步兵排」。兩前一後或一前兩後。

一個以一個步兵排構成的攻擊正面,也要依兩前一後或一前兩後,散開三個步兵班(步操186,區分為火線與援隊(步操191。所以一個40步,40~50公尺的攻擊/防禦正面就形成了(當然,正面寬度依戰鬥需求而異。

第二步「構成火線」。「在疎開戰鬥時,各班為行火線,概用散開隊形,至步槍班則並用此隊形以行衝鋒。」(步操126以散兵線構成火線的功用,是發揚步槍的火力。這就必須用排槍射擊,因為單兵射擊的話,很難形成有效的殺傷,人眼的視覺極限是五百米,真實戰場上有硝煙、樹叢、山坡、雨霧等問題,加上士兵本身視力都有差距,能看清300公尺開外的人形靶,已經是能人了。

這種單兵射擊,面對三百米外衝來的敵人散兵線,毫無阻攔能力。所以靠單兵開槍是特技。真正的步兵戰鬥(17年操典式是火線射擊,也就是布黨紅軍時代一再強調的排槍或者集火射擊。構成火線之後的步槍射擊,就是一排子彈,就可以有效控制一個50米寬的正面!就可以把這個正面衝過來的敵人都掃倒。只要形成散兵線後,表尺全班全排一致。排長指示目標,設定表尺距離,就能下令射擊了: 「跪下預備放!」(步操61

第三步,排槍射擊數輪後,造成敵人傷亡和混亂,抓住時機,以散兵線衝鋒。連長會聲嘶力竭地高喊:「全體上剌刀!」全連聞聲插上 白晃晃的一排剌刀,刀光耀眼,真是戰場最恐怖的一景。「衝鋒」士兵們右手提槍,左手扶剌刀鞘,開始跑步前進。 「殺!」最後「殺」之口令,會從全連每個人口中喊出,殺聲震天,刺刀見紅,與敵人散兵線短兵相接,白刃定生死成敗。

這就是基於散兵線的步兵戰術。攻擊是一條線,防禦也是一條線。所以攻擊是如第一次世界大戰記錄片之一排一排挺身衝鋒,防禦是一道戰壕。沒有縱深,沒有火網,沒有據點群,一字長蛇如積木一樣,視需要拼接成所需長度。在散兵線的時代,即使子彈少些,步槍爛些,也能夠靠白刃肉搏取勝。所以西北軍編大刀隊,(五省聯軍練紅纓槍武術,黃埔軍校北伐靠人海衝鋒,也能沖垮奉軍的精銳部隊。

然而,發明散兵線的歐洲戰術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又發現機槍的出現已經使得散兵線戰術全面落伍。靠旋轉後拉式槍機步槍放排字槍是不能與機槍對戰的。歐戰戰例證明,敵人若配置重機槍,散兵線攻擊就是粗放的大屠殺;敵人若進化到有輕機槍,散兵線就是精密的大屠殺!而劉越石在北伐先遣隊多次熟練運用輕重機槍與迫擊炮組合的戰術,多次屠殺了軍閥人數絕對優勢部隊的散兵線,更是給眾多黃埔生在內的目擊者以很大震動。到1931年時的軍事學術界,大家都知道機槍的威力對步兵戰術會產生革命性影響,當年的軍事雜誌細細分析疏開隊形與輕重機槍,文字篇篇熱情洋溢。然而華夏國國內各路軍隊都裝備極度落後,很多部隊裡重機關槍只有一個團乃至一個師才裝備一個重機槍連,怎麼可能改變散兵線?難道全團靠六挺重機槍打天下?輕機槍更稀罕了,只有東北軍,才把輕機槍當成制式武器!散兵線事實上不能廢。當時一個步兵連官兵一百出頭,就是一百多杆步槍。沒有散兵線,如何發揚步槍火力?這就是兵器的侷限!

於是,西北邊防軍成了國內最先圍繞輕機槍改革步兵戰術的吃螃蟹者。20年式捷克輕機槍(ZB30J)成功量產後,長安高階步校在蘇聯軍事顧問協助下改西北邊防軍步兵操典。西北剿匪實戰中有輕機槍使用,但是實戰經驗沒有做理論的總結,在中蘇軍事專家合作下,新的步兵連排戰術成為以輕機槍為基礎班火力支點,化火線為火網的散兵半群與散兵群!典範令是一個體系,改了操典,《築城教範》也改頭換面,原本講究以折點造成側射火力的一線式戰壕,成為縱深而互相支援的據點群。

在加入輕機槍之後的步兵班,攻擊正面100公尺。而且在攻擊正面之外,還要再列一欄縱深。散兵群,就不是一條線,而是一個控制100米縱深的互動支援的火網!西北邊防軍順應潮流的戰術革新與日本陸軍幾乎同步,這終於震動了***的中央軍。

民國19年,***經由孔士洋行買SIG啟拉利德自動步槍,但是孔士擺弄價格被發覺,又換哈其開斯輕機槍,從新編練的教1師與教2師開始裝備。隨後就是常見的果脯猶豫不決病大發作,買了自動步槍,首先要考慮要繼續用不能換槍管的KE7或BAR,或用可以換槍管的正牌輕機槍;接下來是編制,教1師搞出奇大無比的步兵排,去容納新買的自動步槍,這也需要時間去驗證修改;在德意志國顧問幫助下,搞定了編制,決定了捷克造之制式,又要讓兵工署籌設自產槍枝與彈藥之能量;捷克人小氣不肯給樣板圖紙,再設法找丹麥的麥特森…轉了一大圈,才發現蜀省的劉湘居然默默搞出很像話的土造捷克造……

有了武器,想起了搞操典,於是找了德意志國顧問和陸大的一幫教員一起忙活,國內人家西北邊防軍編制操典都早搞齊活兒了,於是陸大一幫人去西北參觀學習。相比之下,中央軍動作就慢得多,終於在1935年,捷克式成為主流,推廣全軍。於是30年不變的步兵操典,終於升級成為《民國廿四年新步兵操典草案》。

***忍辱簽訂塘沽協定,爭取來的六年半,總算搞定了一個捷克式輕機槍,否則國軍只能靠步槍打仗,抗日自然是必敗無疑。因為日本人也在同一年代開始在「橫ニ散レ」或「縦ニ散レ」之後,一個分隊(班之散兵群還要以伍為單位再拆分為更有縱深感的兩三個散兵群(日步操117。如果國軍沒有六年半的時間去適應輕機槍,一個有歪把子的日軍分隊,屠殺一個按照17年步操規矩構成散兵線火線的步兵連,是不需要幾分鐘的!

可是西北邊防軍早在民國20年就定型引進了捷克更新型的ZB30J輕機槍,立刻革新了編制戰術條令,而且還發現了ZB26原槍的問題,提示捷克作了改進,從採用班用輕機槍到完成了步兵分隊戰術的革命前後也就是二年的時間而已。相形之下,中央軍簡直就是因循苟且,不知所云。六年半,就勉強算是搞定了輕機槍,即使是輕機槍,生產製造的質量也難以保證,這種拖拉的作風,在子彈開始橫飛的今天,只能用抗戰軍人的血去支付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