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十五章土法釀酒

不過甄乾也很快的冷靜下來,天上沒有掉餡餅的可能,錢莊看似美好,卻有一道橫亙在自己面前的鴻溝:沒錢!

沒錢開屁錢莊啊!

錢莊說到底就是錢生錢的遊戲,資金越大賺錢越快,沒有錢還是一邊涼快去罷。雖然心嚮往之,卻知道現在還不是機會,飯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當務之急是如何賺取第一桶金。

現在的甄乾可以說是身處金山中一貧如洗的窮光蛋,甄府中有一大筆錢屬於名義上的甄乾所有,不過也就是名義上的佔用,自己卻一文錢都動不了,讓甄乾鬱悶至極。

“第一桶金!”

甄乾心中默唸道,腦海裡將所有的計劃梳理了一下,發現能用最快的時間賺取第一桶金的生意還真不多,思前想後把思緒鎖定在釀酒上。

傳說中國的釀酒起源於儀狄造酒,由於時間久遠,已經無法考證。

話說當時魏國強盛,魯、宋、衛、韓國君來朝。魏王在苑臺宴請各國諸侯。酒興正濃的時候,主人向客人敬酒。魯共公站起身,離開自己的坐席,正色道:“從前,舜的女兒儀狄擅長釀酒,酒味醇美。儀狄把酒獻給了禹,禹喝了之後也覺得味道醇美。但因此就疏遠了儀狄,戒絕了美酒”,並且說道:“後代一定有因為美酒而使國家滅亡的”。

齊桓公有一天夜裡覺得肚子餓,想吃東西。易牙就煎熬燒烤,做出美味可口的菜餚給他送上,齊植公吃得很飽,一覺睡到天亮還不醒,醒了以後說:“後代一定有因貪美味而使國家滅亡的”。

晉文公得到了美女南之威,三天沒有上朝理政,於是就把南之威打發走了,說道:“後代一定有因為貪戀美色而使國家滅亡的”。

楚靈王登上強臺遠望崩山,左邊是長江,右邊是大湖,登臨徘徊,唯覺山水之樂而忘記人之將死,於是發誓不再遊山玩水。後來他說:“後代一定有因為修高臺、山坡、美池,而致使國家滅亡的”。

現在您酒杯裡盛的好似儀狄釀的美酒;桌上放的是易牙烹調出來的美味佳餚;您左邊的白臺,右邊的間須,都是南之威一樣的美女;您前邊有夾林,後邊有蘭臺,都是強臺一樣的處所。這四者中佔有一種,就足以使國家滅亡,可是現在您兼而有之,能不警戒嗎?”魏王聽後,連連稱讚諫言非常之好。

這是關於美酒最早的記錄,另一種說法是杜康造酒,這種說法除了一些文人這樣說以外,在民間特別流行,原因是舊時代的訓蒙讀本、唱本、寶卷、勸善書之類大都是這樣說的。杜康造酒的說法主要由於曹操的樂府詩《短歌行》提到“何以解優,惟有杜康”而流行。

最神奇的還是猿猴造酒之說,猿猴以採集野果為生,且有善於藏果的特性。而在自然界中,果實的生長有著嚴格的季節性,故常要有所儲存。洪荒時代的古猿將一時吃不完的果實藏於巖洞、石窪中,久而久之,果實腐爛,那含有糖分的野果透過自然界的野生酵母菌自然發酵而生成酒精、酒漿,因而有了“猿猴善採一百花釀酒”、“嘗於石巖深處得猿酒”等傳說。

不管怎麼說,中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到了唐代更是無酒不歡、無酒不詩,李白斗酒詩百篇,《全唐詩》中一萬二千多首詩裡有二成是於酒有關。

唐代釀酒技術已經較先進,許多皇帝也親自參與釀造,唐太宗就曾釀出“芳香濃烈,味兼醍醐”的綠色葡萄酒,因而釀酒業極其繁榮,酒的種類也很多。

從釀造工藝看,唐代多為水酒,但一些地區已有低度燒酒,韋莊曾言“卓女燒春濃美”,燒春即劍南酒,亦即今之劍南春。從原料看,當時多為糧食酒,也有葡萄酒,椰子酒,而且有奶酒,杜甫《謝嚴中丞送青城山道士乳酒一瓶》可為證。從顏色看,主要有白酒、紅酒、黃酒、綠酒。從產地看,主要有新豐酒、長安酒、長沙酒、臨川酒、金陵酒、CD酒等16種,王維稱“新豐美酒鬥十千”,李白贊“蘭陵美酒鬱金香”。

唐人飲酒風氣甚濃,上起帝王將相,下至販夫走卒,雅有文人學士,俗有農夫漁夫,閨內婦人女支女,途中游子徵人,方內凡夫俗子,方外和尚道士,無人不貪杯中之物。

甄乾心中暗暗想到,自己釀造的土酒不知道在唐代有沒有市場,普通的酒釀造起來也不困難,但是要想在唐代眾多的名酒中出類拔萃並非易事,而且很多釀酒的秘方都是家族傳承的,後世多已經失傳,讓甄乾恢復古法釀酒顯然不合適。

不管怎麼說,從歷史的發展角度來看,高度酒就算在唐代不出現,也會在元明之後走上歷史的舞臺,自己不過是把時間提前了而已。

甄乾低頭看著手中的酒杯,唐代的釀酒工藝很簡單,通常是取糧食(主要是米)、水、酒麴,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裝入大甕中密封,等待發酵完成。發酵時間往往從幾天到幾月不等。差不多時間了,撒上石灰……裡面還有微生物呢,要繼續發酵酒容易酸了,撒石灰就為了結束髮酵過程。

這麼弄出來短期發酵的酒,最大的特點,大約就是濁了……沒錯,濁酒說的就是這種酒。要是不挑嘴,簡單過濾下就能喝。這種濁酒,第一眼看上去,通常有點發綠,正如白居易所說的“綠蟻新焙酒,紅泥小火爐”,再如李白所說“千杯綠酒何辭醉,一面紅妝惱殺人”,會在很多當時文藝作品看到作者用綠來形容酒。沒辦法,還是因為釀酒工藝的問題,酒麴品質難以保證,往往混雜了其他的微生物,釀造過程中酒就綠了。

再說口感,現代人第一次喝酒,往往都是……辣(燒嗓子),但唐朝人估計沒有這種感受,因為唐代的酒,往往是甜的,在詩文裡,詩人們也經常用餳、飴(餳是唐朝時的一種甜味調料,相當於唐時的糖,飴也是一種麥芽糖漿)等來比喻酒,比如高駢的“花枝如火酒如餳”、劉禹錫的“湖魚香勝肉,官酒重於餳”等等。這也是因為工藝的問題,導致發酵的時候穀物往往有很大一部分也糖化了,這也讓唐時的酒粘稠度很高,“綠餳粘盞杓”。

除了這種濁酒以外,甄乾又想起了唐代另一種酒,一說估計就有人想起來了……“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沒錯!就是葡萄酒。

葡萄酒早在漢朝的時候就傳入中國,但價格極其昂貴;直到唐朝時候,破了高昌,才把葡萄酒的釀造技術帶回了中原,葡萄酒才推廣開來,當時河東乾和葡萄酒,堪稱中國最早的葡萄酒品牌。但依然是很昂貴的酒,李白用“葡萄酒、金叵羅,吳姬十五細馬馱”來寫葡萄酒之珍貴,這應該是當時最接近於現代口味的酒了,如果有人不幸穿越回唐朝喝不慣?那就來點葡萄酒吧。

唐初,朝廷還頒佈過“禁酒令”,當時隋末戰亂剛剛結束,百業凋零餓殍遍野,糧食極度匱乏短缺自然沒人捨得釀酒奢侈。但到了唐中期之後,糧食已經堆滿了倉庫,“禁酒令”自然也廢除了,飲酒文化也風行起來。

唐代名酒多屬小作坊釀造,雖然遠赴盛名卻數量稀少,大多數美酒都在本地銷售,長途販運的數量並不多,而且價格奇貴。

甄乾想了想道:“王伯,甄府可有自家的酒肆?”

王群不知道甄乾為什麼突然問起這個問題來,隨口答道:“甄府中也釀造自家美酒,不過數量稀少,一般不對外供應!”

“那酒樓中出售的酒從何而來?”

王群笑道:“酒樓中出售的酒都是其他酒肆定期供應,真定周圍有幾家較大的酒肆,每年釀造不少的美酒,酒樓和酒肆之間有約定,每隔十天半個月都會往酒樓送一批酒,怎麼大郎對酒肆有興趣?”

甄乾點點頭道:“如果我釀造的酒可不可以送到酒肆中出售,真定其他酒樓是不是也是從其他酒肆中購買酒出售?”

王群不知道甄乾要做什麼,搖搖頭道:“真定其他酒樓也從外面購酒出售,不過酒樓規模越大,依賴外面購買的酒越少,畢竟購買外面酒肆的酒和自家釀造的酒,在利潤上還是相差很大,除非是非常出名的美酒,否則酒樓不願意出售其他酒肆中的酒!”

這一點甄乾倒是能夠理解,畢竟自家釀造的酒成本要更低一些,在口味相差不大的前提下,沒有那個商賈會做這樣的傻事,關鍵還是私人釀造技術門檻不高的原因。

甄乾暗暗點頭道:“王伯,能不能幫我弄一些原酒來,就是那種快要釀造好的酒,實在不行的話,普通的濁酒也成,不過數量上要多一些,在一二百鬥左右,價格越低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