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個能人,在一場被寄予厚望的戰爭中,竟然被韓信輕而易舉地擊敗,最終身死疆場。
漢四年,韓信不顧漢使酈食其和齊國達成的聯盟,擅自發兵偷襲已經向漢稱臣的齊國。
齊軍不敵韓信,齊王烹殺了酈食其,隨即開始逃亡、求助之路,齊國求到項羽那裡,項羽派大司馬龍且率軍馳援齊國。
龍且所率的兵馬數量不詳,號稱二十萬,而韓信當時尚未蕩平齊國,齊國暗潮洶湧,劉邦給韓信派去了援軍
但因為劉邦還要頂著項羽的攻擊,所以派給韓信的援軍也不多,形勢對韓信十分不利。
所以龍且很狂妄地說“吾平生知韓信為人,易與耳”。
龍且會為自己所說的大話付出代價,這話也不假。
龍且話音未落,便跳入韓信為他布好的口袋。
韓信率軍渡河,主動迎擊龍且,渡河後與龍且戰,不利,退卻,龍且追,追至半渡,河水暴漲,被困於河中,韓信乘勢出擊,龍且完敗。
為什麼河水在龍且渡河的時候暴漲呢?
因為韓信事先在河的上游埋伏了沙袋,將一部分河水攔腰截住,之後算好了時間,待到龍且的部隊渡河,上游埋伏士兵再弄走沙袋,被攔住的河水一瀉而來,就有了河水暴漲。
韓信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控制河水的漲跌,用河水來幫自己對付敵軍。
利用大自然的力量來對付敵人,這樣的操作,確實有點像神仙的所作所為。
這一戰,使項羽喪失了憑一己之力和劉邦爭天下的雄心壯志。
戰後,項羽主動派使者去見韓信,請求曾給自己做過執撠郎的韓信站在自己這一邊,和自己一樣稱孤道寡。
其三,韓信對戰陳餘,一戰而滅一國。
陳餘,是張耳的學生加好友,曾是張耳的刎頸之交,其能力遠在張耳之上。
而張耳,是劉邦的親家,劉邦的大女兒魯元公主就嫁給了張耳的嫡子張敖,早在項羽分裂天下時,劉邦被項羽封在巴蜀時,張耳就被項羽封在了趙地。
再往前數,張耳和陳餘早在陳勝至陳地時便主動投靠了陳勝,並一度被陳勝重用。
後來,陳餘請兵,意欲前去平定趙地,陳勝不許,但也讓張耳陳餘隨他任命的北定趙地的將領武臣一道北上,武臣到趙地,張耳、陳餘便擁立武臣為趙王,陳餘被武臣拜為大將軍。
陳餘能成為大將軍,而張耳只能做兩個丞相中的一個,這一事實已經說明,在打仗這件事上,陳餘的能力遠在張耳之上。
後來,鉅鹿之戰,張耳被困在鉅鹿,陳餘擁兵數萬,不願以數萬將士的生命和張耳同歸於盡,為張耳所恨,項羽救了鉅鹿後,張耳奪了陳餘兵權,陳餘也因此沒去咸陽,最終也就沒能像張耳一樣被項羽封王,張耳由此恨上張耳,張耳回到趙地,陳餘起兵驅逐了張耳並迎回了原趙王歇,至此,陳餘獨攬趙國大權。
漢王劉邦經歷了彭城之敗後,決定對項羽採取消耗戰對其他諸侯採取殲滅戰。
韓信和投靠到劉邦麾下的張耳被派去攻伐趙國,因為劉邦當時兵力也有限同時還要扛著項羽的猛攻,所以劉邦能分給韓信的兵馬只有幾萬,韓信率幾萬疲憊之師,千里奔襲,並和劉邦所派出的其他隊伍配合,一戰滅了趙國,這便和是華夏軍事史上有名的背水一戰。
當時,陳餘擁兵二十萬,按照《孫子兵法》上所講,陳餘這麼多兵力,完全可以跟韓信硬碰硬並最終取勝。
這個道理,熟讀《孫子兵法》的韓信當然也是懂的,所以韓信利用《孫子兵法》上極其抽象的“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與“驅市人而戰之”搞出了背水一戰。
背水一戰的具體操作是,表面上違背《孫子兵法》中“右背山陵,前左水澤”的原理,將自己的隊伍置於死地,同時埋伏一隊輕騎兵,趁著陳餘傾巢而出的時候插進陳餘的軍營,換下陳餘的旗幟,最終使陳餘計程車兵在戰不利的情況下陷入絕望。
和項羽搞出的“破釜沉舟”相比,背水一戰更具主觀能動性和無比精巧的算計,如果說破釜沉舟是在撞大運,背水一戰就是大資料運算,成功率近乎百分百。
能創造性地搞出背水一戰的韓信,不夠神嗎?稱不上仙嗎?
如果把韓信和其同時代的名將對比,有過對戰的。
如項羽、龍且、陳餘等人,韓信都是勝利的。
沒有過對戰的,如劉邦、彭越、英布等,劉邦本人是親自當陳平承認過他不如韓信的,而英布也曾當著屬下親口承認他是害怕劉邦、韓信、彭越的,至於彭越,其能力也不如劉邦,而劉邦又不如韓信,彭越當然也不如韓信了。
韓信比同時代所有名將都厲害,這就是韓信的厲害之處。
他之所以能被稱之為兵仙,是有理由的。
絕不是憑空臆造的。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