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初期,晉國的趙氏聯合韓氏﹑魏氏滅掉了智氏,三家分晉。
在這種混亂的情況下,有一位雄才大略的人,也就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他想要天下統一,結束這番混亂的局面。
而天下統一,就必須先要滅掉六國。
有了這種期待,也就有了王翦表現自己的舞臺。
說到王翦,人們的讚美之詞就猶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
秦始皇統一六國有著很多的功臣,他們的功勞是人們無法磨滅的,在這所有的人當中,王翦的功勞無疑是非常巨大的,始皇一統六國,他的功勞至少佔了三分。
杜牧說過“周有姜太公,秦有王翦”。
司馬遷說過“王氏蒙氏功為多”。
還有人認為如果沒有王翦,那秦朝的大一統事業也不會這麼快成功,可以說王翦的功績就是大秦統一的基礎。
那王翦究竟是做了什麼,被秦始皇這麼賞識。
首先,王翦能成為戰國著名的軍事家,與他的學習和教育是分不開的。
年少時期,王翦就對軍事十分感興趣,於是熟讀兵書,奮力學習,終於在軍事上頗有心得。
而後經人舉薦,王翦來到了嬴政身邊任職。
秦國吞併六國正值用人之際,王翦就有了真正的用武之地。
在六國裡面,除了韓國以外,其他五國的滅亡幾乎都與王翦有關係。
這點還不能看出王翦的厲害之處嗎?
王翦出生將門,將門出生的王翦自幼受到周圍環境的廣泛影響。
除了周邊整天舉刀弄槍計程車兵,王翦還有一個別人所不具有的天生才能——力氣很大。
王翦在十歲的時候,就可以開七十斤大弓,對於普通人而言,別說七十斤,五十斤的大弓都夠嗆。
雖然在華夏古代這個力氣並非驚人,可是對於十歲的兒童而言,王翦絕對是個人才。
時間一天天過去,王翦的才能越發顯露出來。
早期的家庭環境和身邊環境加上個人的才質突出,王翦很快成了秦國的著名將領,其軍事思想和他的性格決定了他必定是個優秀的將帥。
在范雎等一干猛人主政之時,王翦一個武將,卻能得到他們的尊重,不敢輕漫於他,除了是王翦是武將之外,更多的還是由於王翦本人靈活的處事方式,為人不張狂,不喜歡與人為惡。
簡單點說就是王翦這人很低調,非常非常的低調,再直白點就是王翦明白政治是怎麼一回事。
這也是為什麼王翦能夠功成名就,全身而退的原因。
作為這樣的一個低調有才能的將領,想不出人頭地,那完全沒道理了。
除了自身很優秀,王翦還很會培養接班人,其中培養的最出色的一位就是自己的親兒子王賁。
王賁雖然在很多地方不如老爹王翦,可是卻也繼承了很多的優點,父親有的他都有,父親沒有的優點他也沒有。
當初這父子倆攜手並進,共同在打架鬥毆方面頗有建樹,一般人跟他父子倆打,基本上都是越是信心滿滿的來,越是失望的去。
鼻青臉腫就不說啥了,命丟了也就是個家常便飯。
由於吃飯的傢伙就是砍人頭得來的,王翦和王賁對血是天生的喜愛,雖然戰場上打的兇,但是他並不喜歡濫殺無辜,這比之前的那位白兄弟好了太多。
王翦靠著戰場看人頭,不斷在軍中和朝堂上樹立威信,他的成績也逐漸被始皇帝嬴政所認可。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