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代碳纖維材料是玄武研究院去年初發明的,主要還是在第一代的基礎上加入金碳合成的。
這第二代碳纖維材料各方面效能都碾壓第一代,十分優秀,但製作成本卻高得離譜,堪比黃金。
同等體積下,它的重量只有鋼鐵的1/10,鈦合金的1/5,但它的效能卻遠超鎂鋁鈦合金。
另外,京都機械集團製造的八軸同步聯動龍門式自動鋪絲機也是功不可沒。
它為“朱雀號”成功製造打下了最堅實的基礎。
這可是超高階的巨型機床,佔地差不多都有整個籃球場大小,是專門用來製作大片面積的碳纖維。
所以,除了前頭最上方是駕駛艙區有幾塊玻璃外,其他區域幾乎都是一體化成型的,基本看不到鉚釘和焊接痕跡……
如果從飛機正面看,很容易發現,“朱雀號”又是一款特殊乘波構造體。
“很多人疑惑,咱們為什麼要把朱雀號造那麼大塊頭?難道不知道這完全違反物理定論嗎?”
“沒錯,越是個頭大,在天空中受到的阻力會越大,越是個頭大質量就越大,受到的引力也越強。”
維克托·科瓦爾斯基帶領大家來到“朱雀號”的底盤正中央處,他拿著指揮棒,指著一塊圓盤說道。
“這個常識自從我們懂事起就被反覆強調過的,但我們的朱雀號卻是一個例外……”
“因為,因為它攜帶了反重力引擎………”
“我靠,維克托你瘋了,這你都敢說?”楊校長聽到這,實在忍不住了要打斷了。
反重力控制是人類多年以來的夢想,多個政府機構還為此設立了鉅額獎金。
但半個世紀過去了,反重力裝置幾乎毫無進展,楊校長不相信這些老傢伙能幹出如此瘋狂的事情。
“老楊,別激動,先聽他慢慢解釋吧!”姜餘在一旁勸導。
這黑科技是他從飛船遺骸中弄出來的,至於到底有沒有用,還真不好說,反正實驗室證明沒問題。
“你們看,就是這種圓盤,我們稱之為反重力引擎,在不啟動主發動機的情況下,它能將飛行器的重力抵消並託到空中,就像是太空中失重時一樣……”
“這東西是姜總提供的,我們做過實驗,效果的確不錯,就是太耗費電能了,也幸好姜總又提供了超級蓄能電池……”
聽他這麼一說,就知道他是準備甩鍋了,姜餘唯有苦笑。
這些黑科技都是他弄出來的,其核心部件也全都是由機器人阿飛製作的。
這玩意兒必須在真空失重環境下才能製造出來,對每一個零件的精密程度要求都極為苛刻,最大誤差值必須控制在零點幾微米之內。
沒辦法,以現在人類的科技水平確實沒法制作出來,只有機器人阿飛的3d列印技術可以弄出來。
“在此之前,你們試過沒有?”楊校長問了句。
維克托·科瓦爾斯基稍微沉默了片刻,然後點點頭說道。
“實驗室裡是沒問題的,但裝備在“朱雀號”上卻不是很理想,勉強能達到月球失重的水準……”
“雖有些遺憾,但後期再慢慢研究,應該會有較大的突破吧?”
維克托·科瓦爾斯基一臉遺憾的樣子,很欠揍。
“我靠,那豈不是相當於這架飛機只有35噸,這怎麼可能?”
楊校長此時已是風中凌亂,不知道該如何表達了。
“這樣其實也非常不錯了,可惜飛機不能造的更大,要不然,還真有可能實現空中懸浮。”維克托·科瓦爾斯基又補充一句。
“怎麼還有這說法?”姜餘也是好奇的問道。
“嗯,主要是因為蓄能電池,您提供的電池最多隻能儲存百萬度電,起落一次剛剛好夠用。”
維克托·科瓦爾斯基的解釋很簡單,但姜餘卻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