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三四三章 技術進步與核電(可以跳過)

所以,掌控著最新的技術的先驅者,如果可以躺著獲取暴利,那麼持續性的止步不前其實很正常。

世界上的絕大多數區域的社會環境,都沒有國內這麼的卷,所以也沒有國內這麼強的緊迫感。

現實中,工業上的有些東西,可能已經幾十年沒有變化了,很多地方現在用二十年前的機床,都不存在落伍的問題。

有些時候,甚至不只是停下來了,甚至出現了“科研靠考古”的詭異情況……

露西亞“考古”復原了圖160,阿美莉卡正在試圖找人“考古”,或者說是“仿古”,來複原B2的某些零件。

具體到核電上,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後,也就是三十年以來,阿美莉卡沒有建設過一座新的核電站。

冷戰時代持續運轉的9座陸上模式堆,可以算是用於驗證技術的反應堆,也全部關停。

進入新世紀之後,全球差不多80%的新核電站,都在國內……

國內的核動力相關技術,當然也是從引進起步的。

但是由於這種專案過於重大而且危險,相關專案一直處於高度嚴格的監管之中。

任何想要進入的國內建核電站的公司,都必須籤技術轉讓協議。

國內還不是自己找供應商去買,而是讓全球的供應商都來投標,因為只有國內還有大量的核電市場,它們也都願意來。

然後,還不繫結某次中標的廠商,不讓它壟斷性的批次建設同樣的核電站,雖然那在建設成本上比較划算。

而是對不同的地方的核電站,選不同的供應商,採用不同的模式來建設,來對比使用學習。

這樣搞到現在,國內已經集齊了幾乎所有的,最新一代的反應堆,還在研發和測試至少三種下一代反應堆。

核電相關技術,全世界基本都停了,只有這邊,還在繼續大幅度向前跑。

而且由於架構和決策邏輯的原因,對於這種專案的支援度非常的高,真正推動的時候可以算是有求必應。

舉個例子,核電站和相關研究機構,要用到的各種測量工具和遮蔽材料,這些東西對於材料的本底輻射水平非常的敏感。

但是國際上的正常鍊鋼,一直都是舊鋼混新鋼的煉,這樣運轉了幾十年,導致全球的鋼鐵都是互相混過的。

而戰後開始的大量核試驗,導致所有正常鋼材全部輻射超標,甚至有的鋼材混了切爾諾貝利偷的廢鋼,導致鈷含量超標。

核能相關使用者,不得不到黑市上買核爆之前的二戰沉船鋼,甚至因此形成了拆沉船的產業。

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的上層都快被拆完,而自沉的德二的公海艦隊,也是歐洲低輻射鋼材的主要來源。

但是國內,卻是直接建新爐,煉新鋼,不加廢鋼,這樣出來的鋼材,就都是全新的,天然的低本底輻射鋼材。

國外為什麼不煉新鋼?主要是工業基礎和成本問題。

鋼廠停爐都仔細考慮核算成本,你那些測試材料,所需要的那點遮蔽鋼材,不可能讓廠商新建一個爐子。

如果你一定找這些廠商下單買這種材料,他自己都會上黑市買沉船鋼給你。

而國內這邊,首先全球一半的鋼產量在國內,國內想要什麼鋼材都有廠商可以做,甚至是實現的方式都不止一種。

可以作為政治任務下達給國企、央企,還可以直接找登記擴建新爐的鋼企業,讓它開爐之後先全用新礦石煉幾爐乾淨的鋼材,存起來給核電產業用就是了。

只要工業基礎完善,稍微想想辦法就能搞出來,根本不需要折騰到去拆沉船的程度……

同時,就算是放到軍用上,國內也有正在運轉的陸上模式堆,而且很顯然不止是一個。

所以能夠搞到這種堪稱離譜的,全球領先的潛艇反應堆,也不算是什麼意外的事情。

只是這個發展的時間還不夠長,沒有把這些技術完全應用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