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不喜歡4,也不喜歡18。
因為他們信風水,總覺得18就是18層地獄。
所以很多香港的樓層是沒有4樓和18樓的。
4樓就有5A來代替,而18樓則變成17A。
但是於文茵的媽媽周清秋是北京人。
她沒有那麼多的忌諱,她就覺得18樓挺好的。
看來看去,最後只有一套18樓的,40平方的,單價3.5萬一平方,總價140萬。
周清秋那套房子只拿到拆遷款120萬,還差20萬。
於文茵今年才大四,現在還在建築事務所實習,工資少得可憐。
而自己媽媽這些年靠給報社寫點文章供自己吃穿、讀書,本來就很吃力,哪裡還有存款?
“小姐,不好意思,你媽媽的年紀太大了,我們沒辦法給她辦理購房貸款哦。”
售樓部駐點的銀行經理表示無能為力。
“小姐,因為最近行情緊俏,40平方的小戶型我們只接受一次性全款付清哦,是不接受貸款和分期付款的。”
售樓處小姐指著後面排著的長龍解釋道。
這是飢餓營銷?
還真不是。
在鳳凰衛視7月1日播出的《騰飛中國》中,有這樣一段文字:
“1991年2月底,海灣戰爭結束,油價開始恢復正常。”
“受到國際環境好轉等因素的影響,緩和了一年多的香港樓市蓄勢待發,熱度再次迅速升溫。”
“短短一個月內,黃埔花園和太古城的樓價就從每平方米2.47萬港元升值了3.55萬港元。”
“在這樣的地產熱潮中,香港的炒樓之風是愈演愈烈。”
“事實上,香港炒樓風潮,從1985年起就重新興盛,並出現了職業炒家和集團式的炒家等現象。”
“排隊買樓的人群屢屢發生衝突,甚至曾經釀成了命案。”
從鳳凰衛視《騰飛中國》的這段文字就可以看到,當時香港的炒房市場有多麼瘋狂。
“茵兒,怎麼辦?”
周清秋也沒想到香港人那麼喜歡買房,買個房子不僅要排隊,還跟搶購大白菜一樣誇張。
她們這次就帶了120萬的支票,原本想著可能還用不了那麼多呢。
原來是自己太天真了……
“你們到底買不買的?不買這套就讓給我吧!”排在於文茵後面的一位購房者催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