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兄弟之間,全以哥相稱,並無弟的稱謂。
望著與自己二哥身形相差無幾的王仁贍,趙匡義略微感到有些不快,不過還是面露微笑:“見過王大郎,王大郎稱我趙三即可。”
王仁贍自然是不敢如此稱呼趙匡義的,劉詞家的衙內個個都趾高氣昂,曾令他吃了不少苦頭。
現在面對這趙家衙內,王仁贍自然不敢怠慢,他不敢肯定,這趙匡義是真的沒有架子,還是在哥哥面前裝出來的。
王仁贍不假思索地回道:“在下唐州王仁贍,見過趙三衙內。”
趙匡義聞言,笑意更盛,王仁贍給他的第一印象還是不錯的,最起碼懂禮。
光這一點,就比二哥那些所謂的兒時玩伴好太多了。
對於自己二哥趙匡胤的那些狐朋狗友,趙三心中可是積怨已久。
他們一到趙家,就像進了自己家一樣,吃的喝的隨手就塞入嘴中,有時還會對家中一些精緻的擺件發動順手牽羊。
當然,這些還不是令趙匡義最難以接受的,也就是一點錢罷了,趙家如今一門兩刺史,不差錢。
最可惡的是,他們一見到趙匡義,和年僅七歲的四哥趙匡美時,便會跑過來來揉兩人的頭。
而每當趙匡義打掉這些油膩膩的黑爪子,他們還會鍥而不捨地來揉趙匡義的頭,還說他趙匡義才三歲時,他們就這麼幹了。
誰叫趙家幾兄弟的年齡差距大呢,趙匡義比起二哥小了足足十一歲半。
二哥的那些玩伴雖然與趙匡義同輩,但在他們面前,趙匡義總感覺自己差了一個輩分,與他們實在是相處不來。
更何況,在從小就接受儒家教育的趙匡義眼裡,那些人完全稱得上是蠻橫無理,不懂尊卑。
然而迫於父親和二哥的壓力,趙匡義又不得不對他們笑臉相迎,有時甚至還得曲意奉承。
按照父親趙弘殷的原話:“他們的父輩,都是與為父同甘共苦、出生入死的親哥們。
他們也就是你的親哥們,你的家就是他們的家,在自己家裡還守什麼禮?為父送你去讀書,不是讓你用那套歪理來教育自己的親哥的!”
趙匡義對於父親的教訓,雖然表面上唯唯諾諾,時刻遵守,但在心中,他對於父親的教訓卻嗤之以鼻。
還親哥們,誰和那般契丹蠻子一樣的傢伙是親哥們啊?
我呸!也不看看如今地位的差距,自己的爹爹和二哥可都是刺史級的高官。
而他們呢?連進殿前司當個小軍官都得來求二哥,憑什麼自己還得對他們笑臉相逢啊?
趙匡義在爹爹和二哥從小的教育之下,心裡倒也明瞭,自己家能有今日的地位,確實少不了父親那幫哥們的幫扶。
可他並不明白,這種戰友間的情義,究竟是怎樣的存在,畢竟他又沒從過軍,也未曾擁有生死之交。
趙匡義只是覺得,就算他們的父輩曾經有恩於爹爹,可自家這些年已經付出得夠多了,錢、官位、差遣,能施捨的都施捨給他們了。
他們應該在自己面前恭恭敬敬地,尊稱自己衙內才對。
眼前的這個王仁贍,就非常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