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仁肇並未將那封密詔帶回來,那麼,這密詔朱元此刻定然已經看過......
該死的林仁肇,盡壞事......
那封密詔的內容,必然是聖上要召朱元入京......
這朱元看過密詔後,竟然沒有半點行動?
他到底想幹什麼?
倒戈?造反?
還是像自己一樣龐然無措?最後無事發生?
邊鎬只覺腦袋一陣發痛,恨不得現在就衝到朱元帳中,扯著他的衣領,問問他究竟想幹什麼。
問題是,邊鎬沒這個膽子。
如果朱元真要造反倒戈,那邊鎬去他營裡豈不是自投羅網?
而且朱元戒備森嚴,就連林虎子林仁肇都拿他沒辦法。
環顧五萬唐軍,邊鎬再也找不出第二個林仁肇這等猛將。
邊鎬靠在椅上,眉頭一皺,有了個想法:那,不如直接派出一支精兵,直闖朱元大營,就地解除他兵權?
不,不行,若是精兵還在路上,朱元就起兵作亂,那這事情自己可就要揹負全責了,好不容易失而復得的官職也將得而復失......
而且正如林仁肇所言,山下的李重進正時刻盯著山上,若被他找到了機會,後果不堪設想......
邊鎬很快就否決掉了這個荒謬的想法。
林仁肇巧取不成,自己派兵強取也不是法子,可偏偏朱元接了密詔卻又毫無動作......
自己究竟該怎麼辦?
邊鎬一時竟覺得自己已然束手無策,只能等著朱元做出反應。
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這話其實有兩層含義。
其一,將領遠征在外可以相機作戰,不必等待君王的指令。
其二,將領手握重兵遠離朝堂,擁有不聽從君名的底氣,君主在下令時,也得掂量掂量將領手頭的實力,防止將領翻臉。
李璟與李徵古在編撰密詔時考慮到了這一層,在密詔中用盡可能柔和的語氣勸說朱元,並許以高官厚祿,只希望朱元能夠主動放下兵權返回江寧。
君臣兩人深知,若是語氣太過強硬,那反而有可能激發朱元的逆反之心,導致全域性崩壞。
邊鎬雖然較為愚鈍,卻也後知後覺發現了這一點,但他對此依然毫無辦法。
進不得,退亦不得。
夾在中間,最是難受
從最壞的情況考慮,就算朱元今夜就要起兵作亂,邊鎬竟然也不能有任何作為。
如今天色已黑,若是貿然改變陣勢,那必然會導致軍心大亂,進而被山下的李重進抓到機會。
若是動用中營三萬大軍下山攻打朱元陣營,那照樣會被李重進得漁翁之利。
邊鎬苦思冥想,發現自己如今唯一做的,便是下令讓中軍大營的三萬士兵做好戰前準備,而且還不能聲張,只能悄悄摸摸能地幹,除此之外,自己什麼也做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