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於英—漢兩國外交關係升級以及多年來,在外交崗位上的兢兢業業,英國駐漢國外交公使,連同使館大門上,那標註有“公使”字樣的門牌,都被替換為更加醒目的“大使”二字。
然而,職務變動不到一個月時間,威廉姆斯尚未從升職的喜悅中,恢復過來,就接到了一個棘手的工作,負責調停巴拉圭、巴西地區戰事,維護大英帝國在南美洲的戰略利益。
巴拉圭戰事持續約半年時間,戰爭規模從巴拉圭一地,擴大至巴西共和國、巴西帝國、南美漢國等國家,就連遠處北美大陸的美國,也橫插一腳,派出遠征艦隊和部分陸軍部隊,介入了巴西內戰。
巴拉圭—巴西戰事涉及國家眾多,各國之間利益訴求不同,巴西共和國想要收復被巴拉圭佔領的失地,漢國想要確保並消化從巴西共和國手中奪取的土地,美國想要將勢力範圍擴充至南美大陸。
而大英帝國既想利用漢國抵禦美國勢力的擴張,又擔心漢國實力增長速度過快,導致南美各國之間,勢力對比失衡。
因為巴拉圭戰事的擴大化和複雜化,以及戰爭持續,對商業利益造成的損害,
英國內部,對於美洲大陸的均衡戰略,已經產生了不小的分歧和爭議。
有的認為,美洲大陸遠離世界中心,繼續耗費大量精力、物力、人力在美洲方向,勉力維持,收益有限,不如把力量集中在非洲、中東、中亞、東亞、南洋等地區,那裡才是大英帝國的核心利益所在,將寶貴的經濟和軍事力量投放至上述地區,能夠獲取的利益更大,風險也更低。
有的認為,應該改變對美國的外交政策,尋求與美國的妥協與合作,逐步將美洲地區主導權轉交給美國,尋求美國在其他地區,對英國利益的承認和支援。
有的認為,應該收縮在南美洲的勢力範圍,給予漢國一定的外交支援,將對抗美國的任務全部交給漢國負責,大英帝國退居幕後,不再因為南美洲事務,與美國、漢國發生直接衝突。
也有人認為,漢國對英國的利益損害,大於美國,這派人引用美國方面所謂的黃禍論,宣揚英國、美國同出一脈,而漢國不僅在膚色、文化等方面,與西方國家存在區別,漢國在南美洲、南洋等地的擴張,同樣損害了英國的全球利益,擠壓了西方白人的生存空間,他們呼籲對漢國實行全面的制裁、封鎖與遏制,一方面幫助巴西、烏拉圭,收復被漢國侵略的領土,另一方面,奪取宋卡、蘭芳、剛果、波利尼西亞等受漢國直接或者間接掌控的海外殖民地。
為了給他們的主張提供依據,這些人甚至唆使海峽殖民地方面提交了進攻宋卡、蘭芳的軍事方案,言之鑿鑿宣稱,宋卡、蘭芳的存在,嚴重威脅到了大英帝國在印度、遠東大陸、東南亞地區的核心利益,必須予以解決。
針對美洲或者對漢、對美的政策抉擇,威廉姆斯作為親身經歷者,也有著自己的看法與見解。
大英帝國勢力擴張至全球各個角落,龐大的殖民地,牽扯了英國絕大部分的精力,英國的軍事、經濟力量,也達到擴張的極限。
在歐洲,新興的德國,在經濟領域,對英國發起了強力挑戰。
在中亞,貪婪的北極熊,將勢力擴張至阿富汗、哈薩克等地,威脅了大英國的皇冠—印度的安全。
在非洲,英國與法國、義大利等國家存在著殖民地勢力劃分的矛盾和衝突。
在東南亞,躍躍欲試的法國人,同樣在中南半島,大肆擴張著自己的勢力範圍,意圖打造一個獨屬於法國的印度支那殖民帝國。
在遠東大陸,俄國、法國、德國,乃至東瀛,都對著龐大的市場垂涎三尺,意圖從衰敗的清庭身上,割下一塊肥肉。
在美洲地區,野蠻、狂妄的美國人,不遺餘力得,驅逐和排擠著英國的勢力,現在,更是光明正大派出遠征艦隊,干涉巴西內戰,並且私下與巴西共和國簽訂駐軍協議。
大英帝國在全球佔據的利益最多,面臨的競爭和威脅也最多,作為遠離世界中心,偏居南半球一角的南美洲,其具備的戰略和經濟價值,完全無法與歐洲、印度、遠東大陸、非洲等核心利益相比,在擴張達到極限、實力有限,且面臨美國、漢國等美洲當地國家的排擠和潛在競爭的不利局面下,適時退出,便成了最明智的選擇。
威廉姆斯贊同讓渡南美洲主導權的主張,但是,對於全面遏制漢國,乃至進攻宋卡、蘭芳、剛果等漢國殖民地和利益相關地,卻持反對意見。
“黃禍論”最早由俄國人巴枯寧在1873年出版的《國家制度和無政府狀態》一書中提出,
然後由美國人發揚光大,1879年漢國統一阿根廷,佔領拉普拉塔平原,以及1882年《排華法案》頒佈後,達到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