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84章 一個剪著學生頭的二十來歲青年女生回頭,恰好看見了她,忙……

第584章 一個剪著學生頭的二十來歲青年女生回頭,恰好看見了她,忙……

一個剪著學生頭的二十來歲青年女生回頭, 恰好看見了她,忙笑著打招呼,“你就是阮同學吧, 多謝你提前打掃了宿舍。”

“不用謝,我來得早,也沒什麼。”對方有禮貌,阮柔便也跟著十分客氣。

宿舍住滿一共六人, 此時人全齊了,自然要互相介紹一番。

阮柔住四號床,一、二、五號床的兩人都是考上大學的下鄉知青, 其中只有二號是湖市本地人, 阮柔對外也只說自己是回城的知青。

三號是外地的高二屆學生, 正是知識最充實的時候, 很是謙虛表示自己考上大學全是運氣,至於四號,同樣是湖市本地人, 已經在機械廠工作了五年,現在算是停職來上學, 而六號,是來自定市的知識分子, 已經三十多歲,已婚,有兩個孩子,至於能考上大學,據說是因為之前的工作是初中老師。

第一次見面因著不熟悉, 彼此都十分友好。畢竟,六個人來自五湖四海, 身世背景、年齡、家庭、性格都各異,能湊到一起,也算是一種緣分。

一.夜無夢,阮柔來到湖市的第三天,就是湖市大學正式開學的日子,入學那一天,學校的老師就通知過,今天要去學校操場報到,會有校長講話以及分班。

校長約莫五十歲上下,一頭短發幾乎白了大半,面上滿是滄桑,可見過去十年同樣經歷了不少磋磨,可她的面上滿是充滿希望的幹勁,襯得那張枯瘦的臉龐都顯出幾分生機來。

與其神情一般,校長講話也很是抑揚頓挫,充滿鼓舞與勉勵,足足兩個多小時的時間,幾乎在場的每一個新生都被其情緒所感染,連自認為經歷諸多,不怎麼會有太大情緒的阮柔都不由得生出一種時代在我的躊躇感。

據官方統計,第一屆高考約有570名青少年參加高考,最後實際錄取了27,3萬人,可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每一個走進大學的學生,無一不是人中龍鳳,當然,冒名頂替他人錄取通知書入學的人除外。

這群人中,大半都將成為未來幾十年國家發展的脊樑,作為最中堅的人才基礎,他們將在未來四年用最充沛的經歷去學習、去追逐、去奉獻,最後,紮根到國家的五湖四海,用自己的力量為國家的發展添磚加瓦。

激昂的情緒中,阮柔只感覺胸腔中那顆心髒都跟著劇烈跳動起來,似是原主也憧憬著未來四年的精彩大學生活。

也是,這是原主曾經渴望了很多很多年的夢,哪怕她後來已經是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擁有大多數普通人沒有的財富,是一個實打實的富商,可她最初的夢想,也不過如小時候跟母親許諾的那樣,“媽媽,以後我也要成為湖市大學的學生。”

兩個小時,校長引經據典,歷史與時代,國家與個人,生存與夢想,知識與未來,幾個主題聽得在場新生們如痴如醉,等校長結束離場時,只聽得一陣如雷鳴般的掌聲。

也是後來,阮柔才從其他人口中得知一二校長的經歷。

過去那個年代,若非身居高位或者有足夠的背景,幾乎所有的知識人都經歷了一場從身體到心裡的巨大折磨,校長就是其中一個。

校長本名肖眉,後來自己改名為肖梅,便是予以梅花之志,肖梅女士本是湖市研究所的副主任,在十年期間,遭丈夫兒子背叛,下放足足八年,期間,身邊沒有一筆一紙,更無一個可信之人,甚至還被打斷了一條腿,因為無錢醫治,至今還一瘸一拐,每逢下雨天都要遭受巨大的折磨。

上層領導決議恢複高考後,湖市研究所因為人才緊缺,調查一番後決定給肖梅平反後,但肖梅自述下放多年,未曾接觸過書本研究,你不敢再進研究所花費政府的資金人力,而是提出回湖市大學任教,同時在大學同步開展課題研究。

當然,這些都是之後的事,現在的阮柔還沉浸在開學的喜悅和激動中。

校長講話完畢,由各系的系主任通知分班名單,阮柔沒有讀熟悉的經濟金融系,而是讀了原主最喜歡的文學系,畢竟,原主原本就是一個熱愛文學、喜歡文字的知識青年。

阮柔同班的中文系學生一共足有三十五人,大家都很是熱情,懷抱著滿滿的求學之心,不到一週就組織創辦了學校的第一期文學週刊,其中花費,一半爭取的學校經費,一半由成員自費。

看著一群人飯都吃不飽,卻捨得為創辦週刊啃幹饅頭拌鹹菜,阮柔只覺得心中沉甸甸,她第一次意識到,原來懷抱大學夢的遠遠不止原主一人。

靠著不錯的文學素養,和滿肚子的古今文學知識,阮柔在文學社勉強混了個副社長。

跟她一樣的副社長足足還有三個,上面還有一個正社長,成員不僅包含了班上全部三十五人,還有外系外班的約七八十號人,是一個一百多人的大社,一個個提建議想法紛呈,幹起活來動力滿滿。

很快,學校大半教室的黑板報,公告欄、圍牆上,文學社自創的文學角以及文學週刊,幾乎布滿了整個湖市大學,甚至有往外蔓延的趨勢。

阮柔中不溜求,在文學週刊和公告欄寫了幾篇文章,反響還不錯,但很快,經濟危機出現了。

印刷需要花錢,做板報、寫文章墨水紙張樣樣都要花錢,而新學生中,不說個個都是窮人,起碼九成九連吃飯都有困難,一時的奉獻可以,但長久下去,總不能連身子骨都虧空了。

阮柔看著便不自覺眉頭蹙起,問題的關鍵還在於要有錢進來。

後世的大學社團其實有一個很有效的辦法,那就是專門設立了一個外聯社,負責從外部拉攏贊助資金,但現在,湖市所有的資料都在國營廠這類政府手中,如何拉贊助,成了一個難題。

阮柔隱約有點想法,主動站出來說可以嘗試一下解決,頓時被社長好一頓鼓勵。

她想到的辦法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哪怕是國營廠,彼此互相也是有競爭的,而筆杆子的影響力從古至今最為厲害,她們又創辦有文學週刊,完全可以用接廣告的形式來拉贊助,至於具體哪家國營廠能慧眼識珠,就得靠她主動上門推銷了。

毛遂自薦後,阮柔一連跑了好幾家國營廠都一無所獲,不是沒人願意相信阮柔所說的廣告帶來的影響力,更不是沒人動心,但最終都敗在了一句“多做不如少錯”上,最後,直到一家公私合營的糖果廠,阮柔才總算找到了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