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番外五 薛仁貴(二)

待殿中的其他人走後,偌大的紫宸殿一下子安靜了許多,看似冷清了下來,但熟悉李恪習慣的幾位宰相都知道,往往這個時候才是李恪真正做決策的時間,國中許多關係天下萬民的決定都是在這種情況下做出的,至於朝堂之上,不過告知而已。

“方才仁貴的話,你們怎麼看?”李恪坐於上首,環視著一圈眾人,問道。

李恪把幾位宰相留下專議此事,顯然就是已經動心了。

大殿中,中書令王玄策,門下侍中岑長倩,尚書左僕射劉仁軌,尚書右僕射長孫衝,並幾位掛著同中書門下三品的的重臣相互對視了幾眼,也都能猜到李恪的心思。

李恪尚武,這些個宰相又何嘗不是,這些宰相中大部分身上都是有軍功的,他們對待復叛的外族的態度和薛仁貴一樣強硬,只不過他們和薛仁貴不同,他們畢竟是宰相,要顧及的事情更多些。

岑長倩當先道:“新羅人降而復叛,確實該殺,但依臣之見,眼下當務之急是平定遼東叛亂,只是要否如薛將軍所言那邊行重典,可待平叛後視新羅局勢而定。”

岑長倩的話老成持重,也算是穩當,只不過在當下看來,就有些打太極的意思了,一聽岑長倩的話,薛仁貴有些急了。

現在的薛仁貴可和唐史之上那個大器晚成,仕途坎坷的薛禮不同,現在的薛仁貴當初可是少年得志,弱冠之年被時為楚王的李恪賞識,以為親衛統領,而後靠著戰功一路升遷順遂,位極人臣,是天子可以託付以性命的嫡系,心腹中的心腹,自然多了許多銳氣。

薛仁貴道:“三韓人狡詐,面忠實奸者多,若是待平定三韓後叛逆歸服,有待如何,再過十年勢必再反,又與今日局面何異?”

薛仁貴的話說的直白了點,但確實也是實情,也是李恪所擔憂的。

李恪扶額,點了點頭道:“遼東之亂,起於朕之外祖父煬帝,盛於先皇太宗時,到了朕的手中,朕便要將他們徹底平定,殺盡殺絕便是,不必再留於後輩了。”

四方胡虜,凡有敢犯者,必亡其國,滅其種,絕其苗裔。

李恪的話一出,意思已經再明顯不過了,他支援薛仁貴的意見,欲於三韓行重典,要用刀劍在三韓權貴的累累白骨上重鑄一個新的遼東。

這一刻,殿中的宰相們都清楚,李恪畢竟是行伍出身的皇帝,雖然行仁政、重文教,息兵事十餘載,但一朝怒起,他骨子裡要走的終究還是王霸之道,別人是勸不得的。

話說到了這個份上,身為首輔的王玄策當先出列,道:“陛下說的是,臣等並無異議。”

王玄策一開口,這事的大方向就算是定下了,剩下的就是掛帥出兵的事情。

李恪對薛仁貴問道:“聽仁貴方才的意思,可是有意掛帥出征?”

薛仁貴一口應道:“正是,末將在遼東十載,對三韓人也算熟悉,末將請掛帥東征,必不負陛下厚望。”

薛仁貴的本事,李恪很清楚,對於薛仁貴能夠平叛,李恪也有絕對的信心,但對於讓薛仁貴掛帥這件事,李恪卻有些猶豫。

李恪會猶豫倒也不是因為別的,只是因為李恪很清楚,此番掛帥的主將可不是個好差事,是要殺人的。

一聲令下,血流成河,萬條人命,到時留於青史之上的名聲必不會好聽,甚至還會落得個屠夫之名,薛仁貴是李恪的心腹愛將,已經年已五旬,在這個本該功成名就的年紀叫薛仁貴再背上如此罵名,李恪於心不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