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敵軍突然逃跑的瞬間,二連長當機立斷,帶著隊伍出擊了。
不過,這一次,二連長有點失算,就在他帶著部下越過壕溝前的土壘,向著敵軍重炮衝去的時候。
後金方面遠處設立在山坡上的一面旗子開始晃動起來。
而等到二連越過了鐵絲網,快速的向著留在原地的後金重炮飛奔而去的時候,山坡上的旗子猛地一揮,消失在了山頭上。
這個時候,原本已經退卻的後金韃子中,有一部分人馬,突然來了個回馬槍,幾十騎兵使勁的打馬狂奔。
戰馬嘶鳴著躍起鐵蹄,飛速的在逃命的高麗鳥銃手隊伍中,不斷的踐踏著,馬上的騎士也是揮舞著彎刀,劈砍著集中在一起的擋路高麗人。
不到五秒鐘時間,這一隊騎兵,就在敵軍中衝出了一條足夠戰馬賓士的道路。
驚變發生的太過突然,騎兵們向著二連飛奔而來,但並沒有直接衝殺,而是依靠著蒙古人的老牌絕技,在離二連30米的地方,飛速的轉彎。
轉彎之際,戰馬之上,騎弓如滿月般舉向了天空,泡過糞水後生出斑斑鏽蝕紋路的箭頭,在一些偶爾露出的光滑地方發出了危險的光亮。
就在發現騎兵反衝鋒而來的時候,二連長就知道不對了,他聲音有些嘶啞的咆哮道“弓箭、掩蔽。”
50多名戰士軍官立刻四散開來,各自尋找起了能夠作為掩體進行防禦的地方。
只不過,很可惜,他們現在是在衝鋒的路上,營地四周也已經被他們清理過一遍,根本沒有足夠的掩體。
無奈之下,大多數的二連戰士,只能以訓練場上學到的,防禦弓箭的姿勢,也就是跪姿形態,儘可能的縮小暴露面積。
如果面對的是火槍,戰士們一定會趴伏在地上,成匍匐姿態,畢竟火槍的彈丸是不會轉彎的,只要趴在地上,就能最大程度的較小暴露面積。
但是,剛才二連長呼喊的是“弓箭”,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因為弓箭所獨有的大角度拋射能力,在面對這種武器的時候,匍匐是在找死。
面對從天而降的羽箭,趴在地上後,反倒是大大增加了暴露在這種武器面前的面積。
而跪姿之下,除非是太過於倒黴,一般情況下,拋射的羽箭都會射中暴露面具最大的胸膛,那裡正好是華夏軍方人員防護最嚴密的地方。
哪怕是比較倒黴羽箭直衝面門而來,也只要底下頭顱,就能用寬邊頭盔減小傷害。
正因為平時嚴格的訓練,使得戰士們能夠依靠著軍官的命令,做出正確的選擇,所以,在面對敵軍這一輪突襲的時候,二連所受到的損失,並不是太大。
而在敵人射出一輪羽箭的同時,1601營的戰士們,也紛紛向著使用了回馬槍戰術的後金軍射擊。
只是,後金騎兵和華夏軍後方陣地之間距離在300米左右,躲在後方的大部隊,除了特等射手和上等射手能夠保證一定的準確率外,其他的普通士兵,根本無法在這個距離上,對快速移動的騎兵造成傷害。
面對騎兵的壓力,只能依靠和敵方相距30米左右的二連戰士們自己的力量了。
在這種近距離對射的時候,雙方誰的射速快、射的準,誰就能佔據上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