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了一大通,陳信有點口乾舌燥,抬手示意身邊人續茶,然後,望向剛才還提出質疑,現在卻陷入呆愣之中的財政助理大臣。
“怎麼樣?從這些資料裡面,你琢磨出什麼東西沒有?”
“臣,臣······”
陳信心中得意,你們文官那點小心思,好像誰不知道似的,不就是看本王偏袒軍方,有點看不慣,想要挫挫本王的銳氣嘛!
呵呵,到我面前來顯擺知識量,想要給我下馬威?做夢。我有作弊器,你能奈我何?
看我宜將剩勇追窮寇,妖怪,看招。
“既然沒明白,那本王再把寶鈔拿出來給你捋一捋。對了,你知道寶鈔的歷史嗎?”
“臣,知道,這是大明洪武年間,開始發行的一種紙幣,自發行以來,在發放官員俸祿和向民間採購物資的時候,就被強制性的要求其中一定比例的錢款,要以寶鈔來支付。”
“沒錯,是這麼回事,明太祖洪武八年始造。由於當時缺銅,於是明洪武七年頒佈“鈔法“,設寶鈔提舉司,其下再設抄紙、印鈔二局和寶鈔、行用二庫。並於次年以中書省南京名義發行,那麼還有呢?”陳信笑了,笑的很邪惡。
“還有,還有,臣等從大明流亡的前為止,寶鈔似乎,根本買不到什麼東西了,但是,官家在買東西的時候,還是照例給與一定的寶鈔。”
這下,輪到陳信目瞪口呆了“你們從明朝逃亡的時候,官府居然還在發行寶鈔?這怎麼可能?”
助理不知道陳信在驚訝什麼,疑惑的問道“君上,這很讓人驚訝嗎?臣從小就見慣了寶鈔啊,鄉里面每家每戶都有這東西,只是,繳稅的時候,官府從來不收這玩意,只能看著它們一步步的貶值。”
陳信搖搖頭苦笑道“你們啊,難道都不看邸報的嗎?正德年間的時候,明朝就已經廢止寶鈔了,你的鄉親們,都被騙了。”
“呃······”
“皇權不下鄉,這就是最直接的弊端啊,地方勢力和官府胥吏勾結,狼狽為奸,拿著廢紙,從農民們手中剝削那僅有的一點口糧,簡直是沒有人性。”
陳信在那裡傷春悲秋的感懷明朝吏治敗壞,誰知道,那前來彙報的財政助理大臣居然一臉的興奮“君上,既然大明朝廷早就廢止了的寶鈔,在百年後的今天,還能在民間流通使用,這不正說明了發行紙鈔的巨大利益了嗎?”
說著那人一整衣冠,躬身大禮參拜著說道“為王國百年計,臣請開【鈔法】,學習大明設立寶鈔提舉司,發行紙幣。”
陳信用手遮住自己的眼睛,這場面,不忍直視啊。
這傢伙是不是腦子不太清醒,還是在譁眾取寵?
要是為了大義之爭或是為民請命,行此大禮,進行逼宮,也算你光明磊落,是條漢子。
可是,現在,一個被大明玩廢了的【鈔法】也值得你搞的這麼隆重?
陳信這一次,沒有按照禮儀行事,故意的,沒有叫對方起身,而是重新講解起了寶鈔的事情。
“大明寶鈔印框高約30厘米、寬約20厘米。
寶鈔分六等:壹貫、五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一貫等於銅錢一千文或白銀一兩,四貫合黃金一兩,票面上端為【大明通行寶鈔】六個漢字。
明太祖洪武八年始造。由於當時缺銅,於是明洪武七年頒佈“鈔法“,設寶鈔提舉司,其下再設抄紙、印鈔二局和寶鈔、行用二庫。並於次年以中書省南京名義發行。
洪武二十二年朝廷又發行小鈔5種,即拾文、貳拾文、叄拾文、肆拾文、伍拾文,票面幅面較小。
永樂以後印行寶鈔仍用洪武年號,且禁止民間用黃金、白銀買賣交易。
洪武二十二年前後,紙幣時貶時升,江西、福建一帶二貫紙鈔只能換銅錢五百文;
永樂二年,米一石一度值鈔一百貫;
永樂五年米一石值鈔三十貫;
宣德初年,米價已達到寶鈔伍拾貫;
宣德七年,寶鈔一貫只值銅錢5文;
正統九年,米價漲到寶鈔一百貫,明鈔已不能通行,已經達到了“積之市肆,過者不顧“的地步;
正德年間,寶鈔實際已經廢止。此後,明朝不再發行紙幣。
明代三百年,僅發行這一種“大明通行寶鈔“,而且寶鈔的印製和發行始終是集中於中央政府,這種統一性是前代不曾有過的。
不兌現,不分界,不限地區和流通時間,不規定發行限額,沒有發行準備金,不改幣名和形制,幣制始終如一。
明代鈔法的一大漏洞,就是它的倒鈔法。洪武九年,明政府曾定倒鈔法,在各地設行用庫收換昏爛鈔。
洪武十三年又規定了調換昏爛鈔的界限,凡票面金額、文字可以辨認的都可以繼續使用,不許對用舊鈔買貨者提價,但實際上,政府收稅只收新鈔,而民間對舊鈔則降價使用或拒用。這就形成了新舊鈔的差別價格,造成了以後的通貨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