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三百二十四章 秘聞

果然,圍了不到半個月,八月十六這一天,松山守軍兩千前來增援了,由於眾寡懸殊,被金兵沒費吹灰之力就打敗了,第一次救援失敗。

八月二十六日,總兵吳襄、宋偉率錦州兵六千前來救,原本歷史上應該是阿濟格率兵迎敵。而且,阿濟格還因為打了勝仗得到了黃太吉的嘉獎。

不過,這一次,阿濟格不在了,出戰的,是小將嶽託。在嶽託的領導下,明軍的第二次增援也失敗了。

二十天後,後金斥候探明,大明朝總兵官吳襄和宋偉再次率兵來援,這一次黃太吉親自帶兵迎了上去。黃太吉麾下帶領著的,是此次前來圍攻大淩河的主力,並且,後金當中最精銳的巴牙喇營也在其麾下,有這麼多的優勢,大明的第三次救援失敗得更慘。

並且,這一次增援也讓黃太吉看到了機會,他利用祖大壽渴盼援軍的急切心態,搞了一次假增援,後金韃子們穿上明軍將士的衣甲打著明軍的旗幟,高喊著鋪天蓋地殺向金兵大營。

祖大壽在城頭一看,喜出忘外,立即率兵衝了出來,欲裡應外合,突出重圍。

可是,他哪裡知道黃太吉已經設下了埋伏,一心想活捉他。等到他帶兵殺出了城,眼看要與援軍匯合時,援軍突然變成了韃子,直接奔他而來。

祖大壽大驚失色,這才知道上了人家的誘敵之計,急忙後撤。但他已陷入金兵的重重包圍中,好在部下們都英勇無比,拼命廝殺,總算沒有被活捉,狼狽地逃回城中,從此再也沒有出過城。

而黃太吉,也因為對攻城戰的恐懼,同時也擔心魯莽攻城一旦事不可為,會讓他本人一直努力營造的英明形象毀於一旦,於是,他也不冒進,只是向祖大壽進行一輪輪的勸降。

於是,皇太極於十月七日和十月九日這兩天先後致書祖大壽、何可綱、副將張存仁,勸其速降。

但仍遭到祖大壽的拒絕,這時城中的三萬餘人已餓死了一萬多,再餓下去的話全都得死光。人的生命已達到心理承受能力的極限,但祖大壽和軍們卻一直堅持著,寧肯餓死也不投降。

為什麼在王朝末期時候,這些素來膽怯不敢戰的大明軍隊會這麼堅決呢?首先,當然是忠君思想在起作用,他們怎麼可能屈服於韃子。

但最直接的原因是以前後金韃子各種殘忍屠城的舉動,激發了大家的血性。

城內的眾多軍官們認為投降也是死,不投降也是死,與其投降被殺死,倒不如不屈而餓死,餓死還能留下個忠烈的好名聲。

他們當中還有人認為,黃太吉是一個素無大志的人,本來已打進了京畿,卻又撤了回來,根本沒有一統天下的雄心。金兵征戰的目的無非就一個字“搶”,和佔山為王的強盜們沒什麼大的區別,投降這樣的人將來絕不會有好下場。

這種觀點得到了大淩河城當中所有人的一致認同,這就是明軍身處絕境仍然堅持不投降的最根本原因。

黃太吉幾次三番的勸降,做出各種保證,可是,韃子的信譽也就那樣了,誰都不敢相信,哪怕這個人是後金的大汗黃太吉,也是一樣。

時間就這樣一點一滴的過去,黃太吉不敢攻城,而城中的明軍也沒有足夠的力量突圍。

又捱過了一段時間,在九月二十四日這一天,大明在被後金韃子圍點打援了好幾次之後,終於接受了教訓,組成了一支四萬人的援軍一起前來救援大淩河。

率領這支部隊的是監軍道張春。張春,舉人出身,在收復永平四城中,表現突出,為孫承宗看好,這次大淩河被圍,孫承宗力薦他掛帥,朝廷派他為監軍道。

按照歷史記載來推算的話,張春率軍趕赴大淩河城救援的這一年,他應該已經六十五歲了,年過花甲過了耳順,馬上就要到古稀了。

九月二十七日,大軍過小淩河直逼大淩河城,在距大淩河城十五里處時,與後金韃子相遇。張春為了扼制騎兵,動用了許多戰車,戰車上配有火器,雙方交戰開始,八旗兵吃了些虧,衝了幾次都未能成功,戰車陣緩緩向前推進。

你有矛,我就有盾,戰爭就是這樣。明軍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金兵已經擁了威力無比的紅衣大炮,此時正橫於大道中間,恭候著明軍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