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圍在華夏陸軍步兵和騎兵之間那不到1公里區域內的後金騎兵,大約還有400多人的樣子。
在他們的兩翼方向上,還有一部分原本被分派出來當斥候、哨探、遊騎的後金騎兵。
這些剛開始還打得興起的後金遊騎,在華夏軍騎兵的衝鋒正式開始之後,氣勢已經一落千丈。
與華夏軍警衛連和偵察營的部分騎兵進行了一段時間的追逐後,他們也各自迴歸了本陣,準備參與大決戰。
不過,還是有一部分遺留下來,沒趕得及回到大陣的遊騎,此刻依然徘徊在附近區域。他們剩餘的數量,大約在100多人左右。
這100多人,在華夏陸軍步兵陣列逼近之後,開始分裂,有部分蒙古遊騎遠遠逃向側翼遠處,準備遠離戰場。
而這群遊騎當中,還有一部分後金八旗正兵,他們的表現相比於蒙古騎兵則要更加的強悍一些。
他們不顧警衛連和偵察營部分騎兵的糾纏,頂著傷亡,直接下馬,開始用步弓向著華夏軍的陣列的兩翼射擊。
他們在剛才的交鋒當中,已經親自感受過了,對面這活兒“明軍”,在鴛鴦胖襖的下面,一定還穿著“鐵甲”,這是他們用血換回來的情報。
這群打老了仗的後金八旗正兵們清楚,在遠距離上,他們手中弓箭對穿著“鐵甲”的敵人殺傷並不大,很多時候,在射中敵人胸口的時候,甚至無法對“鐵甲”後面的人造成撞擊傷害。
於是,他們一個個都奸猾的對準了華夏軍所騎乘的戰馬,使得華夏騎兵陣列兩翼邊緣地帶,有好幾個人被射倒,退出了陣列所在地。
百多步的距離很快就跑完了,人喊馬嘶聲當中,又是一輪騎兵對撞。
不過,這一次,後金軍騎兵,佔據了主動,正藍旗的甲喇額真帶著集結起來的400多名騎兵向著華夏騎兵所在地進行了集中突擊。
這些百戰老兵都吸取了上一次被突襲的經驗教訓,左右的間隔距離儘可能的縮小了。但是,這還真不是他們這種生手能輕易就玩得轉的,在賓士了一段距離之後,還是無奈的放棄了這種“東施效顰”的戰術。
不過,另一項剛剛學到的東西,卻表現良好,那就是前後間隔的問題,他們把佇列的前後間隔拉的更大了,這是為了避免被衝撞產生的混亂堵成一團。
甲喇額真親自領頭,一群正兵馬甲為鋒頭,用以命換命的方式,憑著巨大損失開啟了一條缺口。幾乎所有能夠迅速調整方向的後金騎兵立刻改變方向,往這條缺口衝去。
而和他們交錯而過的華夏騎兵們,並不與他們纏鬥,依然保持著密集的隊形,和後金騎兵們擦身而過。
高速的交錯之下,已經找到了一條通路的後續後金騎兵們不敢直擋其鋒,儘可能的躲避著華夏騎兵的衝擊道路。
只有在邊緣上的後金騎兵,為了保命逼退周邊的華夏騎兵,敢於用騎弓射出一撥密集的輕箭,當然,在逃命的時候,他們的準頭也差得離譜。
泡在最後面一列的華夏騎兵散兵們,也不去呈英雄,默默的讓開正面,用轉輪手槍對準後金騎兵佇列就是一通急速射。
而後金騎兵們,也還擊了一撥輕箭之後,雙方的騎兵大陣,就此正式脫離接觸,後金軍參與部隊毫不停息的往北面逃去。
華夏騎兵主陣列的那三列騎兵一直不減速度,他們如同是一面鐵刷子一樣劃過了中間地帶。
那些被偵察二營一部和警衛連騎兵們拖在戰場中心地帶的後金騎兵們,此刻已經毫無還手之力了。
脫離了大部隊,被整個拋棄掉的他們,此刻幾乎都變成了單兵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