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頭不同意,可炮兵部隊的人,卻是依然沒有放棄把自己的隊伍武裝起來,關鍵時刻自己也能頂上去的想法。
畢竟,他們炮兵總是會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像是掉隊了、掉隊了,還有掉隊了,或者是炮壞了、炮壞了、還有炮壞了之類的困難。
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推炮、修炮的事情,他們炮兵自己就能幹,也用不著其他部隊來插手。
可火炮停下來了,就完全失去了戰鬥力,火炮和相關炮組成員的安全問題,可就是個大事兒了。
每一次火炮出了問題需要停下來脫離大部隊的時候,炮兵們都要打報告,請求步兵部隊過來支援一下,實在是太麻煩,也太過丟臉了。
就在華夏軍的炮兵編制越來越大,這個問題越來越突出的時候,一名從講武堂畢業不久的年輕炮兵軍官,偶然看到了後勤部門在拆卸火箭筒。
出於好奇的緣故,他試著打了幾次,發現這種武器,真的很適合炮兵部隊,然後他就把這種武器推薦給了炮兵總監。
火箭筒這種東西,都不需要進行專業的訓練,只要少量的人員就能連續發射,甚至於,對於有著炮車、彈藥輸送車的炮兵來說,這玩意完全不需要佔據編制。
只要在運送安全的實心彈頭的彈藥車上放上幾具,就能夠讓炮兵們在失去了火炮的時候,同樣發揮作用,保護自己,真的太方便了。
在經歷了幾次實戰之後,炮兵們全體人員,立刻就喜歡上了這種武器。
步兵嫌棄這玩意沉,可炮兵最不怕的就是武器裝備沉了。甚至於,在實驗了幾次之後,他們還嫌這武器太輕,散著運送起來太麻煩呢。
總結了戰場上的經驗教訓,還有炮兵自身的特點之後,炮兵部隊專門向軍工部門下了訂單,要求生產專屬於炮兵部隊的火箭車。
就是一種,把多個火箭筒並聯起來,裝上一輛兩輪車,並且還能直接連線到炮車、彈藥車後面一起行動的輕便武器車輛。
因為研發才完成不久,還沒有經歷過實戰檢驗,還有產量不足的緣故,這種火箭車,暫時只裝備了炮兵連一級的戰鬥部隊。
而第一混成旅旅部營炮兵連下屬的重武器排,就是專門到戰場上面來,實驗這種新式“放大版本火箭筒”的。
新研製的火箭車,並聯著好幾組的改成了方形外殼的火箭筒。
在發射孔的後面,還拖著密密麻麻一長串的導火索,這些個導火索,在發射空後面不遠處,被分別捆成了三股。每一股導火索,都連線著大約一百二十支的火箭。
還有,軍工部門為了能夠達到一車多用的目的,還給火箭車配備了其他一些東西。
例如在車廂下面,還有兩側位置上各自插著的三支長矛。
這樣的設計,使得火箭車既能在夜間紮營的時候,充當外層防禦拒馬。還能在部佇列陣推進的時候,起到輕型刀車的作用。
還有,在火箭車的頂部,還專門用條木架上了一個上樑,在那上面掛著兩層氈毯、棉被,這玩意可以保護操作火箭車的戰士們,不被遠處敵軍弓箭拋射給傷害到。
這個時候,幾門火箭車的發射人員,已經瞄準好了方位,讓發射孔的方向對準了南門的城門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