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派出了8個牛錄的人馬,負責增援鳳凰城和鎮江區域,而他本人,則親自帶領10個牛錄增援復州城。
不過,當他率領援軍,剛剛走到蓋州城附近的時候,他又收到了華夏軍已經撤退的軍報。
與此同時東江鎮的兵馬,也多次在復州城附近海域出現,甚至還有少量的東江鎮運輸船到達了營口一代。
得到訊息的代善只能留下了三個牛錄的將近1000騎兵己留守蓋州,而他本人則親自率領剩餘的2000多名騎兵,火速趕到了復州城。
沿途一路上,入眼看到的,到處都是被燒成了一片漆黑、顆粒無收的糧田。
甚至於就連這進入秋季之後開始枯黃的牧草,都被燒燬了許多。大地上到處都留下了一片又一片的黑色。
這個時候的華夏軍,已經離開好幾天時間了,復州城的圍算是自解了。
但鑲白旗多鐸所部的慘重損失,依然讓代善趕到心驚肉跳的。
嶽託和多鐸一起帶著代善來到了復州城的南門,在城門洞子裡面依然還殘留著大量的血跡,和大量鉛彈、炮子、火箭打出來的大小、深淺都不一樣的坑洞。
和華夏軍互相之間鬥了這麼多年,這是後金軍的高層第一次到雙方激戰後的戰場上檢視情況。
走出了南城門洞子之後,南面城牆上的一片狼藉景象,還有城頭上的垛口那幾乎都被轟平了的悽慘場景,更是讓代善感覺到了震動。
從這戰後的場景看來,這華夏軍和明軍,完全就不是一個等級的對手啊,華夏軍中那種輕便小炮,雖然移動和射擊的速度非常快,但威力卻是遠遠超過了明軍裝備的普通將軍炮一類的火炮,真的不可小覷啊。
多鐸這會兒也從正對著南城門的大街上,找到了幾枚實心鐵彈,光是看著這幾枚彈頭的形狀,多鐸和後金的眾位高層就已經有些頭大了。
他們實在是搞不懂,用了那麼多年的炮彈都是圓形的,為什麼到了華夏軍的手裡,就能搞成長條形的呢?
不過,雖然弄不明白原理,但多鐸還是下令,讓自家的包衣工匠仿製一下,看看效果。
如果有華夏軍工方面的人員知道這個訊息,一定會笑掉大牙的,因為把炮彈從圓形改成圓柱體,可絕對不是隨便改動一下炮彈就能行的。
這可是涉及到了裝填方式、炮管長度、膛線的運用、後膛的氣密性、炮閂等等一系列的問題。要是隨便仿製一下炮彈就能研究明白的話,那可就真的見鬼了。
不過,好在這裡沒有任何一個懂行的人存在,使得多鐸的命令沒有被任何人質疑。
另一邊的代善和嶽託,聽到多鐸的命令之後,也是眼前一亮,立刻做出了相同的指示。
現在,正是後金國內四大貝勒互相爭權的關鍵時刻,華夏軍這種威力強大、卻又輕便小巧的火炮,一旦被他們某一方所仿製成功,那戰鬥力瞬間就上升了好幾個檔次。
所以,又有誰會不心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