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四百七十九章 永豐塔

夜間,華夏軍第一混成旅所部駐紮營地的外圍,後金韃子模仿野獸、鷹雀的叫聲的不停的呼喊了大半夜,想要騷擾華夏軍,讓第一旅無法正常休息。

華夏軍在白天大勝了一場,這會兒自然也是毫不示弱的,各部部署在外圍的部隊不斷的主動出擊,和後金軍之間爆發了一些零星的戰鬥。

這一晚上時間,韃子那邊前來襲擾、攻擊華夏軍的隊伍,有著復州城做為依託,能得到充分的休息,所以,源源不斷不斷的出擊和華夏軍交戰。

但華夏軍的防禦體系,還有野戰能力,那可都是經過多年間多次戰陣檢驗的。

各營陸續的派出了接應的部隊,牢牢封鎖了幾處山口位置,直到第二天,都沒有讓後金韃子突破營地的外圍防禦措施。

到了第二天一大早,第一混成旅的全體戰士,在吃過早飯之後,就迅速的往復州城推進而去。

這裡是復州河的中上游地段了,距離復州城只有區區不到10公里的路程,以華夏軍的高強度訓練程度,要不了多久就能趕到目的地。

4000多人的隊伍,順著復州河西岸一路直行,很快到達復州城下。

紅色的旗幟,暗黃色的軍服交相輝映,如同是紅黃相間的地毯一般,鋪滿了城外的原野地帶,響亮的軍號聲和鼓點子震天動地的響徹了天地。

扎克丹的旅部大旗,停在城東南方向上的一個山崗上。

這一處山上,還有一座“永豐塔”。

據傳,這座永豐塔始建於後周(951960年,北宋年間(960年—1127年才建成,距今已有1000餘年,歷經洪水、地震,仍完好無損。

據《鉅野縣誌》記載,該塔原“坐落於縣治儒學前大佛寺內“。唐宋時期的大佛寺,方圓20餘畝,寺西建有塔院,塔內藏有佛經;佛廟雕樑畫棟,建造雄偉,佛像神采奕奕,栩栩如生,墓鼓晨鐘,煙霧繚繞,是古代遊覽勝地。'

宋元時期,永豐塔以北是濟州城內商業鬧市區,有戲樓、酒樓、飯店、旅館,每天說書的、唱戲的、打拳的、賣藝的,鑼鼓管絃之聲,不絕於耳。

每當古會,商賈雲集,車水馬龍,熙熙攘攘,熱鬧非凡。因塔淵源於佛教盛行的古印度等國,古代人們又稱它為佛塔或者梵塔。明嘉靖監察御史馬文健詩云:“浮屠築塔自何埤傀壓晴川。……“

《鉅野縣誌》中的“梵塔朝暉“一語,即由此而來,取名“永豐“,意謂“國泰民安,五穀豐登“之意。

永豐塔系八稜等邊四門樓閣式磚塔,現存五層,高31米,下層周長44米,上層周長36米。

第一層為磚疊挑簷,其它各層則華拱兩挑組成上承託簷,交叉錯落,堅實牢固。

每層的東、南、西、北四面各設有券門,明暗有別,或為天井,或直通塔內迴廊。

塔身各層高度及塔徑自下而上逐層遞減,收分得體。塔外西側有後修的石臺階數級,由此臺階可進入塔內。

底層設有塔心室,室內壁上鑲嵌7塊佛教石造像碑,門口一塊縱40.5厘米,橫100厘米,一排5尊佛像,像高28厘米。

永豐塔四面環水,塔身故有所傾斜,明、清曾多次修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