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雷管和引信都是重要的危險軍需品的緣故,都是被仔細保管的,其中,引信都是和炮彈一起放在野戰炮的通用彈藥箱裡面的。
這是一種比較結實、沉重的大木頭箱子,在彈藥箱的蓋子內側,還貼著其所配屬火炮的射表。
不同口徑的火炮所使用的,都是這種統一規格的箱子,只是其內部的劃分不同而已。
炮彈雖然和引信放在一個箱子裡面,可中間卻是被隔離開,無法互相碰觸到的,這也是為了方便射擊時候組裝。
至於雷管,則是另外一種儲存方法了。
去年的時候,國內終於研製出了“馬口鐵”,點亮了馬口鐵這一科技之後,很多事情就好辦多了。
除了開始正式製造能夠被長距離顛簸運輸的馬口鐵罐頭之外,其最大的一項用途,就是用來儲存雷管了。
存放雷管的馬口鐵盒子,裡面放著大量的鋸木頭時候掉落下來的木屑,和100個摩擦式的雷管。
平時,雷管都是裝在這種盒子裡面的,要等到使用的時候,炮手才會取出一部分來隨身攜帶。
一門炮,除了以上所說的那些個配件之外,最為主要的還是火炮的清理工具。
在清理炮膛的時候,一般要用到兩根棍子,其中一根棍子,一頭是蘸水的紗布,像是拖把似的玩意,其直徑大概是炮膛的一半,專門被用來熄滅剛發射過的炮膛內的殘留的火星。
在這根棍子的另一頭,還同樣裝著一副螺旋鉤,在使用的時候一般是插入、旋轉的程式,這是負責把附著在炮膛壁上的殘留火藥飛刮出來的。
另外一根棍子,一頭是幹紗布,其直徑和炮膛是一樣的,負責把被蘸水紗布清理過的炮膛給擦乾。
在這根棍子的另外一頭,是通條,要在作戰的時候,負責把炮彈或著火藥,給捅進炮膛的底部並使勁兒的壓實。
光是介紹火炮,就用了這麼多的篇幅,可見開炮絕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一般,在工業革命之前的時代,開炮要走一下這麼一個負責的流程。
第一步, 炮長報出炮彈的型號和射程;
6號炮手和7號炮手會根據這個射程,檢視彈藥箱上的射擊表,喊出需要的火炮仰角和炮彈飛行時間,然後根據飛行時間裁剪時間引信。
第二步, 炮長下令“裝填”;
1號炮手手持通條站到炮口的前面;
6號炮手和7號炮手把裝好引信的炮彈交給5號炮手;
5號炮手再把炮彈交給2號炮手;
2號炮手把炮彈塞進炮口裡面;
1號炮手用通條把炮彈捅到炮膛的底部壓實;
然後炮長在3號炮手的協助下調整火炮的仰角和方向。
第三步,裝填和瞄準工作都完成了以後,炮長下令“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