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擔架耽誤了幾分鐘時間。
追趕自己的連隊一刻鐘後,一排長髮現自己迷路了,他們找不到3連的大部隊了,他煩躁的轉著圈“該死的,這麼多小巷子,全XX的都一個模樣,到底走哪條路啊。”
一班長此時已經醒了過來,揉著有些發疼的腦門打量著四周,說道“排長,要不派個沒穿盔甲的上房頂去看看,站在高處看得遠些,可能會找到路。”
“只能這麼辦了。”還沒等他下令,就見到30步外的巷子拐角衝出烏壓壓一群朝鮮義軍來。
兩軍突然在狹小寂靜的小巷子裡相遇,雙方都沒有反應過來,一起對望著愣了幾秒,排長身經百戰,最先回過神來,大喝一聲“步兵炮”
以前每個排配備一挺九頭鳥,也就是金國所謂的小炮,幾次戰鬥過後,陳信嫌棄它威力太小,為了增加排一級火力,專門下功夫改進了一番。
&nm的大口徑,能夠發射三種不同的彈藥。
第一種,被命名為1號彈,就是直徑40mm的圓形鐵球,專門打擊敵方盾車、胸牆、房屋等掩蔽物,或者是遠距離的敵軍大部隊。
第二種,被命名為2號散彈,定裝的散彈裡面有個布包,裝著20顆50克重的彈丸,負責打擊敵軍重甲部隊。
第三種,被命名為3號散彈,定裝的散彈包最前面同樣是布包設計,裝著一百多顆小彈丸,遠了無法破甲,專門用來對付大規模叢集衝鋒的無甲目標。
裝填散彈的數量早就超過了九顆,九頭鳥之名已經不符其實,而且40mm的口徑已經真正配得上炮的稱呼了,所以經過陳信改進的九頭鳥,被命名為步兵炮,大傢伙都覺得這個名字很合適。
此時排內唯一的步兵炮組聽到排長呼喚,二話不說,立刻趕上幾步,來到隊伍最前排。
現在是爭分奪秒的時候,也就顧不得架上三腳架,慢條斯理了,前面的一名炮手抓起九頭鳥的炮管,甩手就扛在了肩膀上,用厚實的布包裹著的雙手牢牢卡住炮身前段兩側的提手。
後面負責射擊的炮長也是老兵了,兩人配合時間不短,此時馬上就知道對方的意思,大概向著敵人中心方向一瞄,就拉動了炮繩。
根據手雷的拉發引信改裝而來的炮繩脫離了引信,裝在中空長釘子裡的引藥被點燃,激射而出的火苗順帶的點燃了炮管內的發射藥。
一排長一聲大叫,敵人也都反映了過來,雖然聽不懂他喊的是什麼,但是敵人也知道這種情況下一定要先下手為強,最前面一列鳥銃呼啦啦也舉起來了一片,黑洞洞的槍口瞄向了一排這幾十號人。
但是,朝鮮義軍的鳥銃都是火繩槍,想要射擊就得先點燃火繩。
科技前進一小步,戰鬥力就提高一大截,這在冷兵器時代顯得很是正確。
就在敵人掏出火摺子的這麼一點時間,一排步兵炮的拉發點火裝置已經把早就裝填好的散彈發射了出去。
100多顆散彈在飛出炮口的時候就從布袋的束縛中解脫了出來,像不太規整的扇形一般快速分散開來,經過三十多步的距離散射後,散佈面積已經迅速擴大到籠罩整條小巷子的程度。
血水飛濺之中,敵方像是割麥子一樣倒下一片。